张效霞中医是否发现了膀胱上口

膀胱是否有上口,《内经》并未明言。《难经·三十一难》云:“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纳,以传导也……”然元·滑寿《十四经发挥》云:“(膀胱)居肾下之前,大肠之侧。当脐上一寸水分穴之处,小肠下口,乃膀胱上际也。水液由是渗入焉。”由“小肠下口,乃膀胱上际”,特别是“水液由是渗入”之“渗”字,则滑氏主张膀胱无上口,义本甚明。其后,杨继洲、孙一奎、张介宾、李中梓、赵献可等,悉尊此说。

明·李梴《医学入门》却曰:“膀胱上口阔二寸半,而盛溺九升九合;中广九寸正,而重九两二铢。无出窍也,资气海以施化,腑名津液;膀胱以虚受水,为津液之腑。有上窍而无下窍,得气海之气施化,则溲便注泻;气海之气不足,则秘隐不通。”这是现存医籍中认为膀胱“有上窍而无下窍”为数不多的最早记载,对此,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说:“膀胱当十九椎,居肾之下,大肠之前,有下口无上口,当脐上一寸水分穴处,为小肠下口,乃膀胱之际,水液由此别回肠,随气泌渗而下,其出其入皆由气化。入气不化,则水归大肠而为泄泻;出气不化,则闭塞下窍而为癃肿。后世诸书,有言其有上口无下口,有言上下俱有口者,皆非。”

针对上述两种争论,沈实夫在《吴医汇讲》中说:“膀胱上口,《灵》、《素》未言有无,后世聚讼纷纭,或言有上口而无下口者,乃以‘气化则能出’之句而误会也,若无下口,焉得气一化则遂若此通利哉?是无下口之说不必论矣。或言有下口而无上口者,张景岳、李士材俱主是说。因景岳、士材之书,近世风行海内,故人皆以为无上口矣。第无上口,则交肠之易位而出者,粪从何处入于膀胱乎?张三锡以为上下俱有口者是矣,但语焉而未详也。夫水道既从小肠下口以入膀胱,则清浊不分者,何独并于大肠之水泻,人所常有,而粪入膀胱之交肠,患者甚少乎?谛思其故,必系膀胱有上口而常闭,乃为平人之常,水之入于膀胱者,仍是三焦化入,而非从上口以入者也……膀胱之上口,亦可以类推矣。世人皆以为无上口者,一则宗景岳、士材之书,一则见兽脬之只有下口也……人与人尚有异焉,人与兽岂无异乎?”这是至今为止关于膀胱“上下俱有口”之较早记载。今天看来,膀胱“有下口无上口”、“有上口无下口”、“上下俱有口”三说,后者无疑是正确的。沈实夫虽然倡言“上下俱有口”,但从其所言“膀胱之上口亦可以类推”、“水之入于膀胱者,仍是三焦化入,而非从上口以入”来看,沈氏之论并非是从解剖学而得出的,只是“类推”而已。

中医是否从解剖学上发现了膀胱上口,是关系到中医对水液代谢,特别是尿液生成认识的重大问题。如果连膀胱之上口都未能发现,更何谈尿液的生成与肾有关。据考证,我国现存“五脏图对肾与膀胱间的联系、输尿管均未能发现绘出”。直到19世纪的王清任,也认为“膀胱有下口,无上口”。关于其原因,有学者认为“可能因输尿管纤细并在腹膜后位有关”。笔者同意此见,但又认为非唯如此。

膀胱上口即输尿管在膀胱的开口,位于膀胱底部内面的三角形区域,此区域由于缺少黏膜下层,黏膜与肌层紧密相连,无论在膀胱膨胀或收缩时都保持平滑而无皱襞,并且输尿管的壁内段不是垂直进入膀胱壁各层,而是向内下斜穿膀胱壁。因此,生理状态下,输尿管在膀胱的开口是关闭着的,为的是防止尿液返流回输尿管;而当肾盂有一定量的尿液时,则因重力的作用,通过输尿管进入膀胱。由于输尿管在膀胱开口处的这一特殊结构,导致离体之膀胱,不仅其上口是关闭的,而且从下口吹气,还能使其呈“气球”样,并保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笔者小时候,每逢春节,家里杀猪时,总让人将猪之“尿脬”吹成“气球”当作玩具来玩。猪之“尿脬”能吹成“气球”,这种现象对解剖知识匮乏的古人来说,必定有着“天然”的启发。这可以说是膀胱“有下口无上口”之来历。

正是由于没能发现膀胱之上口,所以自《内经》以至清代末年,中医一直认为水液是从小肠之下口——阑门渗出,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的,这是中医关于尿液生成的传统认识。如王清任《医林改错》还云:“出水道形如鱼网,俗名网油。水液由出水道渗出,沁入膀胱,化而为尿。”直到西医传入后,唐容川在《六经方证中西通解》中始对中医为何没能发现膀胱上口的原因作出了较为正确的解释:“中医谓:膀胱有下口,无上口,全凭气化以入,真是痴人说梦。王清任《医林改错》亦谓:水从网油而传入膀胱,观剖牲畜,网油内有水铃铛,即是水从此过之故也。余按此说甚为确切,惟是诋毁古人,谓其不晓水道,而不知唐以后医,识多误解,而汉以前医,则断无差谬。盖唐以后医,见剖六畜,膀胱之上,全无孔窍,遂谓膀胱无上口。抑思膀胱可舒可敛,其上口在膜与油之中,极其细密,渗泌溺液,浸润而入,原非极大之洞隙,死后则油与膜粘连收缩而不见,安得谓无上口哉。譬之螺靥,则见其口,蚌钳则不见其缝,均不得谓无门口。”朱沛文在《华洋脏象约纂》中根据合信氏《全体新论》所述,才对尿液的生成作出了“科学”的解释:“溺管直透肾内,成一溺囊,样如酒漏,囊边有尖角十二,颇类奶头。每角有小管数十,直展如褶扇之形。每一小管直长三分许,即回曲分行肾边,其上有微细血管驾之,其末略阙,与脉管相衔接。凡水入血,运行遍体,乃由血管导液各入内肾,运行肾里,由管末渗漉而入。渗有未尽,复有微细管摄入众溺管,汇流而达溺囊,即出溺水总管,濈流而下,斜入膀胱。”

滑寿.十四经发挥[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3.

李梴.医学入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69.

李中梓.医宗必读[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7.

唐笠山.吴医汇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49.

靳士英.五脏图考[J].中华医史杂志,,(2):68.

陕西省中医研究院注释.医林改错注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34.

唐宗海.六经方证中西通解[M].成都:唐宗海学术研究会,.1.

赵立岩,刘晖桢.西医东传与中医骨度藏象学的发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9):6.

张效霞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白癜风早期有什么症状
白癜风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fengazl.com/zfyb/373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