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者,人身之痰饮也”。痰为致病因素,临床发病甚为广泛,故谓:“百病之中多有兼痰”。
正如:“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百病生焉”,痰在病因病机中重要地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随气机升降居留
痰可随气机升降出入而结聚在机体任何部位。谓:“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关于痰的发病部位,可概括为:
1.胃中肠间
痰积胃口或中焦,阻碍食物通道,致恶心、呕吐,如“恶心者,胃口有痰也”,“有痰膈中焦,食不得下者”,“胃中有痰有热者”,并认为“胃中有火与痰而致呕吐者多矣”。
2.皮里膜外
痰有发生皮里膜外者,有进而成疟的,有聚积胁下致痛作嗽的。
3.巅上末下
痰病高巅之上,可致“头风”、“头痛”、“眩晕”等。
痰病四肢之末,可致“四肢百节走痛”、“手麻”、“十指麻”等症。
4.稽留上焦
痰饮可积聚上焦,影响心气推动,肺气敷布,而致“动则喘气”、“短气而喘”;还可因肺失肃降,而出现“发热咳嗽”;
5.下渗膀胱
湿痰或热痰,流居下焦,渗入膀胱,可致“淋浊”、“小便不通”等。
二、合六淫邪气为患
六淫之邪可单独犯人,亦可相兼袭人,发为外感疾病,不论六淫之邪单患或兼袭人体,都可引动痰饮而相挟为患,促使证情复杂化。例如:
1.因暑
可因暑邪鼓动痰饮,闭阻心窍,卒然昏厥,发为暑风,如“暑风者……因暑气入,而鼓激痰饮,塞凝心之窍道,则手足不知动蹑而卒倒也”。
2.因火(热)
火性炎上,有痰为火邪所扰,上逆蒙蔽清窍,发为头眩等症,如头眩“属火,痰因火动”;
亦有痰因火而逆上者,发生干咳,如“干咳嗽者,难治,此系火邪之证,乃痰郁火邪之中”。
有痰与热结在肺,影响肺气宣布,郁热化火,灼伤阴络,致肌肤衄血发为疹。如论疹,“属热与痰在肺”。
3.因风
在外感病中,有热和痰郁相结,再挟风邪而发的。如“痰热者,多挟风,外证为多”。
4.因寒
有寒气和痰热互阻胃脘而致呕吐者,如论呕吐之因,“有寒气郁于胃口者,胃中有痰有热者……”。
5.因湿
无痰不作眩,在头眩证中,除有痰火所因外,又有“湿痰”为患,再如肥白妇人发生带下,是由于湿痰下注所致,如“肥人多是湿痰”。
三、因气血虚弱而生
气血虚弱,正气不足,给痰饮以可乘之隙,栖身之所,故痰证常伴随气血虚弱而生。
如气虚兼痰,血虚挟痰发为中风的,其治法有“气虚有痰,浓参汤合竹沥、姜汁”,“血虚者,四物汤补之,挟痰者,亦用姜汁、竹沥”。
另有“气虚、火动,治痰为主,兼补气药,并降火药”,还有“血虚有火兼痰”,可发“痉”证,“阳虚,痰与血病”,可发“痨瘵”等。
痰病以郁致害,故丹溪治痰,重在开郁,主张“顺气化痰”。
戴思恭发挥:“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而气而顺矣”。
凡实热痰留宿上焦,使气机失畅者,均宜施吐法“膈上之痰当吐”,“气实痰热结在上者,当吐”,“挟火挟痰实者,可用吐法”,“痰壅盛者……皆当吐”等。
对窍闭重者,加用麝香辛窜开窍;对寒凝气滞者,加附子尖、艾叶等温通气机,尚恐吐力不足,加用升气助吐药,如桔梗、防风等,以求快吐。
在用法方面,根据患者所宜,有散服,汤服,有单用萝卜子捣汁服,有用虾带壳入酱、葱、姜等煮成药膳服。
虑及涌吐后,腹腔压力骤降,致使气机一时逆乱,提出:“先以布搭膊勒腰”,“必须勒紧肚腹”,求得窍通气顺。
吐法之宜忌,亦以通利气机为准,有“一吐不已,再吐之”,至气通方止。
亦恐正气虚者,无力流通,戒之曰:“亦有虚而不可吐者”;“中焦有痰与食积,胃气赖其所养,卒不使虚,若攻之尽,则虚矣”。
4、治痰方法
一、治寒湿痰
以二陈之温,主治寒湿,如“痰之清者属寒,用二陈汤之类”。
湿痰阻滞经隧致痿,用二陈加苍白术,增健脾燥湿之功,用芩柏燥湿兼清热痰,用竹沥入络行痰;
颈项发痰核背,加炒大黄、连翘清热通下,用柴胡、桔梗升提气机,使气机通畅、痰核自化;
湿痰下注,带下甚者,可用吐法提其下陷之气,合用二陈汤加苍白术,祛湿健脾化痰;
二、治火热痰
火引痰动,上犯清空致眩晕,中扰胃腑致嘈杂者,用二陈燥湿化痰,芩、连、栀子清热泻火;
三、治痰兼表
对外感风寒,主张开表行痰,用二陈汤加麻黄、杏仁、桔梗;
四、治痰挟虚
气虚痰阻,半身不遂,选二陈合四君子加竹沥、姜汁化痰补气;
如气虚痰滞,皮里膜外见痞块者,先“补气、香附开之”续用二陈加补气药调治;
五、疏肝理痰
如咳嗽胁痛,为痰积胁肋,使肝失条达,用二陈加青皮、南星、香附、青黛、姜汁疏肝理气,化痰解郁,亦有用二陈加南星化痰,加苍术、川芎燥湿行气,以治痰郁胁痛。
省市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更多专题: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