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来袭半身不遂,一个方子,既能预防又可

长期以来,中风一直是中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复发率很高。

中风的性质以虚多为本,以正气不足为基础,以痰瘀阻经为标。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说“夫风是病,当半身麻痹或手臂麻痹时,称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这一语境中的“微脉”是由正气不足引起的,揭示了正气不足、邪虚中风的机理。

气为血之帅,血液正常循行于脉中,皆赖气之统摄与推动。气虚,则血瘀不行。

血不利则为水,血瘀则水液代谢异常,加之津液属阴,无气不得运化,气虚则湿浊不化,遂化痰饮。

痰、浊、瘀都是有形之邪,相互生固,阻经阻气。

如果大脑和身体失去营养,可能会导致昏厥、失语和无法正常工作,从而导致中风。

我们通常知道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艰涩、口角流涎,这些是常见的中风表现。

患者的一侧经脉不通,如同河流受阻,水道不畅。这导致该侧身体的濡养不足,肌肉和器官得不到充分的滋养,就像枯萎的植物缺乏水分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濡养的缺失会导致该侧身体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最终导致偏瘫

经络不通,还是源于气虚血瘀。气虚,不能帅血而行,气血运行不畅,经脉就会失养。

此时,患者舌头偏暗,脉象也会滞涩,这就是明证。

清代王清任深刻认识到中风病元气亏损是其本源、瘀血是其直接原因,创立了“气虚血瘀”学说。

在治疗上认为“专用补气者,气愈补而愈瘀。”

唯有使用补血活血之剂通血道,使元气直达病所,才能达到治疗目的。

在此理论指导下,王氏创立了名方补阳还五汤。

原方:黄芪(生),当归尾,赤芍,地龙(去土)、川芎、红花、桃仁。

什么时候补阳还五汤?

1、身体半身不遂,肢体麻木或疼痛。

2、恶风自汗、下肢浮肿。

3、舌淡胖,色紫暗,或有瘀点。

本方既是益气活血法的代表方,又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为辨证要点。

但临床应用不必拘泥于半身不遂之病,其他很多疾病,只要是证属气虚血瘀者,皆可使用。

肢体的运动想要灵活有力,需要气血上达于体表而濡养肌肉,所以本方使用大剂量黄芪来补益中焦之气,并推动到体表肢体。

同时配伍小剂量的当归、红花、桃仁、赤芍、川芎、地龙等来活血化瘀,适用于中风之气虚血瘀症。

总而言之,就是无论用什么办法,都是让经络气血畅通无阻,从而恢复人体正常功能。

我们的文章也是为了给大家拓宽思路,中医就是这样,只要把证给辨清楚了,用药反倒是容易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fengazl.com/zfzf/1314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