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冠疫情在上海形式的严峻性的持续,中医抗疫从普遍覆盖到个体化治疗不可或缺。张伯礼院士来到上海,强调中西医要优势互补,强调了中医对危重患者的优势性。同时中医专家组也重视“一老一小”在感染新冠后的疾病转归,先后制定了“上海市老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医药救治工作专家共识”与“上海中医药防治儿童新冠方案”。同时提出了“如年龄大于70岁,出现正气不足,疲倦、乏力、嗜睡,饮食减少或不进,大便不通,具有多种慢性基础疾病等临床表现,应按照危重型管理”。进而强调了“老年人往往正气不足,脏腑虚损,气血失畅,基础疾病较多,感染疫疠邪气后病情容易迅速加重,在祛邪同时,应注意保护正气,益气活血,健脾补肾。”
颜氏内科注重气血理论,在治疗上力求达到“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之目的。在吸收历代医家学术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老年人的体质特点,提出注重气血的治疗理念。无论是内伤疾病,抑或是外感疾病,包括在疫病方面,均提出当注重气血平衡、充足、畅通之学术观点。以下从老年人体质特点与感受疫病后发病特点作一阐发。
读书,使人进步
一、老年人体质特点
导师颜乾麟教授曾将老年人体质特点进行阐发,认为可用“本虚标实”四字概括。
1老人阴阳气血不足
老人脏腑功能衰退,先天之精不足,后天之养难生,故而病则难愈。如《内经》谓:“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理虚元鉴》言:“少年精血易生,老年气血易亏,精力不长,病此更难得愈。”鉴于老年人的体质特点,对于此类人群患疫病则不若年轻之人当清则清,当泻则泻,同时又需谨慎补益,如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谓:“老年慎泻,少年慎补”。
2老人多气而少血
人们多数时候注重的是老年人的“虚”,而忽略了老人的社会心理状态所导致的“郁”。古人一向注重情志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如《寿亲养老全书》谓:“眉寿之人,形气虽衰,心亦自壮”“缘老人孤僻,易于伤感,才觉孤寂,便生郁闷。”当今社会老龄化日益严重,老人内心常感心有余而力不足,以及缺少陪伴的孤独、寂寞,难以排遣的抑郁,对未来生活不确定性的焦虑等等,都成为老人气机郁滞的原因。然而“老者多气而少血”(《药鉴》),一多一少注定老人气血不平衡,而致疾病多发。
3老人多气虚血瘀
颜德馨教授在《颜德馨谈养生抗衰》中言:“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与自然界和疾病的不断斗争中,正气必然受到消耗,气虚推动血液无力,更加重了瘀血的阻滞,形成一种虚实夹杂、气虚血瘀的局面。”人之年高,脏腑功能的虚衰导致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终致气虚血瘀之局面,进而影响脏腑功能。无论是气虚且滞(郁),还是气虚血瘀,治疗都不宜蛮补,如《慎疾刍言》曰:“盖老年气血不甚流利,岂堪补住其邪,以与气血为难。”惟有“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
4老人多脾胃虚弱
老人机体各个脏腑功能皆为衰退、不足,然脾胃之虚弱尤当重视,因“胃为气之本”,五脏六腑皆由脾胃化源供应其精微营养,且中焦之气机升降贯通上下周身,中气充元气、养宗气、盛卫气、助阳气。故老人之脾胃虚弱最当重视,如《寿亲养老全书》谓:“尊年之人,不可顿饱,但频频与食,使脾胃易化,谷气长存,若顿令饱食,则多伤满,缘衰老人脾胃虚弱,不能消纳。”
二、老人调治重气血、顾脾胃
1调畅气血
根据老年人体质特点,老人为病首当通畅气血。此外,颜德馨教授认为疫毒高热,除疫疠之邪内侵外,体内之痰湿、食积、瘀血等病理因素也可郁结化热,导致脏腑实热内盛或湿热内蕴;加之温热毒邪附俪于内在之因,交结缠绵,病难愈矣。故而,调畅气血,祛除致病因子,附俪不在,邪自无所附。
1.1宣畅气机贯穿始终
初病疫毒从口鼻而入,病在卫分,叶天士谓:“肺主气属卫”,当以轻清宣透为主,此时用药当遵循“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用药轻灵,常以调畅气机之药贯穿于透邪、清气之中;在卫分或上焦主要以宣发肺气,透达卫气为主,兼以清胃气;在气分或中焦以清其胃气,畅达升降气机为主。
如清代医家雷少逸在《时病论》中的辛凉解表法中以薄荷、蝉蜕轻透其表;前胡、淡豆豉宣解其风;佐以牛蒡子、瓜蒌壳开其肺气,以期气分舒畅,则邪能透达。疫病全程注重治病不可失于通塞,“治病之要,不可失于通塞,或一气之微汗,或一旬之通利,如此乃常治之法,久则清浊自分,荣卫自和。”(张浩《仁术便览》)
1.2早用、全程用活血化瘀法
颜德馨教授尝谓“素有血瘀病人,一旦受温热毒邪侵袭,毒邪最易与瘀相互依附,着于血脉之中,……,本来温热毒邪郁卫不解可致营卫凝涩、血流不畅”,故而出现邪入营分、血分之证。
并且老年人原本正虚,感受疫毒邪气常出现正虚邪恋,“久病入络”,缠绵难愈,或病情加重。如叶天士提出的“主客交”理论:“凡人向有他证尪羸,或久疟,或内伤瘀血,或吐血便血咳血,男子遗精白浊、精气枯竭,女人崩漏带下、血枯经闭之类,以致肌肉销烁,邪火独存……邪留而不去,因与血脉合而为一,结为痼疾也……夫痼疾者,所谓客邪胶固于血脉,主客交浑,最难得解,且愈久益固。”(《温疫论·主客交》)。
故而,老年人感染疫毒常注重活血化瘀治法,早用、全程用,利于去温热毒邪之附俪;如早期清肺法之千金苇茎汤,其中以桃仁活血化瘀,合苇茎之甘寒轻浮清肺热;瓜瓣之清热化痰,肃降肺气;薏苡仁之甘淡微寒,清肺热渗湿热,以绝痰瘀之邪壅于肺矣。清营汤、犀角地黄汤更是热入营血之凉血活血之方。叶天士则运用三甲散治疗“主客交浑”,方以鳖甲、龟甲、牡蛎滋阴养血以扶助正气,入阴潜阳以透达邪气,使邪无所恋,正气不伤;配穿山甲、土鳖虫以活血化瘀,蝉蜕、僵蚕以搜风通络,共增驱邪之力;佐甘草、白芍、当归以益气养血助正达邪。诸药合用,出入表里阴阳透邪外达,益气养血、通络逐瘀增助达邪之功,使主客分解,痼疾得消。
此外,活血化瘀法尚可避冰伏之虞。《金匮要略》谓:“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病者如热状,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温热毒邪本身即可致瘀血,又加之温热疫病常用凉药,凉遏冰伏又可凝滞气血。颜德馨教授主张“温病用凉药需佐以活血化瘀之品,始不致有冰伏之虞”,于清热解毒方药中加入丹参、丹皮、桃仁、赤芍等活血化瘀药,既可提高疗效,又防止清凉太过,凝血致瘀之弊。临床常用仙方活命饮、清宣瘀热汤、犀泽汤等辨证施治,使瘀去热消,气通血活。
1.3湿热致病,调气活血
如丹溪所言:“湿热为患,十之八九”“江南多湿”,多次疫情包括年非典,年武汉首次发现的新冠病毒致病均提出了注重湿热或湿邪的病理因素。湿内归于脾胃,所谓“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同气相求”,老年人群素有脾胃虚弱,“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湿热病篇》),且常表现为“湿热病,属阳明太阴者居多,……中气虚则病太阴”,常为湿重于热或湿热并重之证;或中气不足,阴火上乘,与湿交结,而为热重于湿之证。颜亦鲁先生善治温病,每遇温病附丽湿邪,必于清热剂中佐入辛开之品,以开湿壅,通气机。湿重于热,宣开泄下,常以三仁汤宣上、畅中、泄下;热重于湿,辛开苦降,常以连朴饮、半夏泻心汤;湿热气闭,顺气通气。每以五磨饮法以助湿运,方取沉香、郁金、槟榔、青皮、枳实磨汁冲服,其中用郁金代乌药,以增加其芳香逐秽之力。气机的调畅不仅利于湿邪的祛除,以使温热之邪无所附;另可助脾胃功能的恢复,“邪去则正安”。
亦有湿热入血分之证,如清代医家薛生白根据吴又可“主客交”理论,发挥了自己的理解,如《湿热病篇》中第34条原文:“湿热证,七八日,口不渴,声不出,与饮食亦不却,默默不语,神识昏迷,进辛开凉泄,芳香逐秽,俱不效,此邪入厥阴,主客浑受。宜仿吴又可三甲散,醉地鳖虫、醋炒鳖甲、土炒穿山甲、生僵蚕、柴胡、桃仁泥等味”。根据上下文,薛氏所谓“主客浑受”,“主”为营血,“客”乃湿热之邪,“主客浑受”乃指湿热郁留于体内与营血纠葛不分,交浑不解的病理状态。仍当以调气活血,通络去邪为治。
2顾护脾胃
老年人在疫毒的治疗过程中,当以健运脾胃贯穿始终。健运脾胃最忌用药苦寒,苦寒之品最易伤阳,如《慎斋遗书》谓:“人身以阳为主,一分阳气未绝,不至于死”,《顾松园医镜》亦谓:“治少年人唯恐有火,高年人唯恐无火……火者,老人维命之根。”“老人不宜速降其火”。如颜乾麟老师常以平胃散、二陈汤作为衬方,可资参考。《寿亲养老全书》论平胃散谓:“常服温养脾元,平和胃气,宽中进食??此方煮透,滋味相和而美,与众不同,所以为佳。老人尤宜服之。”
另老人之为病,当注意“虚不受补”,如“虚不受补之症有三:一者湿热盘踞中焦,二者肝木横穿土位,三者前医误用呆腻闭塞胃气、苦寒伤残胃阳等弊。”(《俗传虚不受补论》)。此时不可蛮补。对于第一种情况,颜乾麟老师临证常以清化湿热之法以祛体内浊气,使气机通畅,再以补益;或补气化湿之法同用,然必用颜氏内科常用之苍白二术以健脾运脾,使得补药可入;对于第二种情况,当疏肝理气为先,或用补气行气之法,使得肝气得疏,不致克犯脾胃,再投补益则能进之。对于第三种情况,则要避免蛮补呆补,或欲投苦寒必佐运脾之法。
此外,在应用补益剂时,也应注意调气活血,故忌呆补,加入调畅气血之药,则更有利于促进补益药的吸收,从而达到扶正达邪的目的。
三、小结
综上所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根据老年人体质之多虚(气血阴阳)多(郁)瘀之特点,感染疫毒邪气后常呈现“本虚标实”“正虚邪恋”“主客交混”之特点,调畅气血既可祛除致病因子,即温热毒邪之附俪,又可防止过用寒凉药之凉遏冰伏,并不失于通塞,有助于固本扶正,使邪去正安,所谓“气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并且,时刻顾护脾胃,有胃气处方有生机矣。
读书,使人进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