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儿童发病率最高,其他年龄也可发病。
每年4-6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部分地区(尤其是南方)10-11月还会出现秋季小高峰。
家长们要提高预防手足口病意识,密切观察孩子平时的身体情况,为孩子保驾护航。
手足口病的症状1、口唇、舌头、口腔黏膜上出现疱疹或者溃疡,一般情况下是小红点上面附着小白点,是手足口病最直观的症状;
2、手、足、臀部、腿部等地方出现斑丘疹,随后会转为疱疹;
3、患病以后孩子由于口腔内的不适,还会食欲下降,表现出厌食的症状。
4、急性起病,孩子会有发烧的症状,而且不容易退烧;
轻症:主要特征有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
重症: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甚至发生死亡。
传播途径1、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2、呼吸道飞沫传播;
3、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手足口病中医分型及治疗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手足口病”就是典型的“疠气”致病,于温病范畴,主要与外感“疠气”邪毒,经口鼻侵入机体,其性湿热,发病之初引起肺卫失和,继而邪毒客蕴肺脾,波及营分,因脾开窍于口,故导致热郁为疹,湿热为疱,发于手足肌肤和咽喉部。
因此,手足口病治疗上主要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
集萃小萌宝
出疹期:湿热蕴毒,郁结脾肺证
症状:手、足、口、臀部等部位出现斑丘疹、丘疹、疱疹,伴有发热或无发热,倦怠,流涎,咽痛,纳差,便秘。甚者可出现大疱、手指脱甲。
舌象脉象指纹:舌质淡红或红,苔腻,脉数,指纹红紫。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透邪。
风动期:毒热内壅,肝热惊风证。
症状:高热,易惊,肌肉瞤动,瘛瘲,或抽搐,或肢体痿软无力,呕吐,嗜睡,甚则昏矇、昏迷。
舌象脉象指纹:舌暗红或红绛,苔黄腻或黄燥,脉弦细数,指纹紫滞。
治法:解毒清热,息风定惊。
喘脱期:邪闭心肺,气虚阳脱证
症状:壮热,喘促,神昏,手足厥冷,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口唇紫绀。
舌象脉象指纹:舌质紫暗,脉细数或沉迟,或脉微欲绝,指纹紫暗。
治法:固脱开窍,清热解毒。
恢复期:气阴不足,络脉不畅证
症状:乏力,纳差,或伴肢体痿软,或肢体麻木。
舌象脉象指纹:舌淡红,苔薄腻,脉细,指纹色淡或青紫。
治法:益气通络,养阴健脾。
手足口病的预防手足口病“可防可治,重在预防,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被子”,是预防手足口病的15字方针,家长们要熟记。
中医预防——扶正抗外邪
中医一般将病毒性疾病视为外邪所致,防止外邪入侵,是中医防病的关键。
中医防外邪的首要方法是“治未病”,就是提高自身免疫力,这和现代医学殊途同归。
中医认为疾病就是人体正气和外界邪气的斗争,正气不足,就会被外邪侵蚀。扶正就成为抵抗外邪的关键。
可用来预防手足口病的中药非常多。临床中总结认为,银花、芦根、淡竹叶、茵陈、板蓝根、薏苡仁、菊花等药物都具有非常好的生津化湿、清热解毒、提高抵抗力等效果。
嫌麻烦的家长,也可以选择给孩子佩戴集萃堂壮药防病香囊(文末扫一扫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