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读
药到病除、立竿见影的效果并非不可能,它有赖于正确的辨证和用药。
以下用一剂药治好腰痛的例子,告诉我们《易经》指导辨证、用药的有效性。
有一些中医的同行跟我说:「我不懂《周易》,但多年来不是一样地行医?」
我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不少中医从业人员是否都有类似的感觉,以为医书的知识加临床经验的积累就是中医学的全部。
如果这些就是中医学的全部,那真是小看中医了。
一剂药治好腰痛
把《周易》的思维引入中医,有什么好处呢?
用《易经》的思维来治病的案例,我这里有不少,选一个医理较简明的拿来说说。
我曾经接诊过一个男性病人,30多岁。主诉是腰酸痛一年多。除了腰酸痛一年多,其他没有明确的不适感。舌象是略淡,脉象两尺略细。
这个主诉不复杂,肯定是肾虚。
但是由于这个患者没有明显的寒热表现,所以基本上排除了肾阴虚跟肾阳虚。那么剩下的,不是肾气虚就是肾精虚了。
他病了一年多,以往有医生治过,大多都是用金匮肾气丸或济生肾气丸之类,只是用的时候把丸改成了汤。
假如是肾精虚或者肾气虚,这两个相近的方其实应该都有效果。但是为什么一直都没有效应呢?
进一步再细问,他才说到,腰的酸痛经常发作在早上5点到7点,时不时因为痛而醒。于是想到,5到7点就是卯时,是阳气上升的时候,对应的是四象中少阳的位置。
少阳就是太阳在东方升起,见到半轮红日,叫少阳。现在是肾的精气不足,在阳升的时候,当升而不升,气憋住了而腰痛。当时考虑是这个原因。
但是还有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寒湿在腰。为什么呢?
我们别忘了,湿性重着,湿性趋下。白天的湿性趋下是往脚里面走,但是晚上,当一个人平躺的时间久了,湿性趋下,就可能是趋到了腰部,因为腰部是最低位。
但问题是,这个病人没有其他的湿的病象,舌苔也不腻。
所以我的判断还是以肾精气不够力,上升不了为主。于是以金匮肾气丸为底方,加了两味药:柴胡跟葛根,开了七副,嘱咐他早上5点到6点吃药。
下周他来复诊,问他效果怎么样,结果他告诉我,仅仅吃了一剂,腰痛就好了。
后来他又因为其他病来看病,再问他就说一直都没犯过。
药物皆在《易经》中
为什么加柴胡和葛根呢?意图就是帮助他的阳气升起来。
升阳的药其实不少,为什么就选择这两味?
柴胡我们可能比较容易理解,在太极图之中,卯时、春天、少阳实际上都是在东方左边,格局是一样的。
《本草经疏》这样讲:「柴胡禀仲春之气以生,兼得地之辛味,春气生而升。」
所以柴胡的升在于升少阳,可以在少阳这一时段,帮助郁而不生的肾气借时机而升。
别忘了我刚才叫他吃药的时间是早上5点到6点,这里吃药有了一个时机上借势的选择。上面的推导,已经用了太极思维,那是《周易》的思维了。
当时我有另外一个稍深一点的考虑,就是患者的腰脊。
如果从经络来讲,就两条经,一条经是经过肾的膀胱经,一条是经过背部中间的督脉。
督脉假如放到太极图怎么放呢?
我们知道,督脉走在人体背后正中线,任脉走在胸腹正中线。
这样,督脉跟任脉就在人体躯干的前后构成了一个圆圈。
在这个圈里面,督脉属阳,任脉属阴。
太极图是左阳右阴,等于是把督脉放到了左边,把任脉放到了右边。既然督脉在左边,在阳位,那么它就与春天,与卯时,与少阳,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同格局。
类同则比,这是《易经》取象比类的基本原则或者内在逻辑。
前人虽然没有「以柴胡升督」这一说,但既然这格局相同,又怎么知道柴胡不能因此而升督脉呢?不妨试一试。
至于葛根的用法,是另外一个思路。
腰痛假如在骨头,那么就是属脊柱;如果它在正中就属督脉;如果它在脏腑却属肾,因为「腰者,肾之府也。」
从经络循行来看,膀胱经所过正是肾脏的位置所在,而肾俞就是肾区在膀胱经的对应穴位,而且肾与膀胱相表里,表里经互用是针灸的常法。
《本草崇原》这样说葛根:「藤引蔓延,从下而上也。」这说明什么呢?葛根的作用就是升膀胱之气,也可以帮助肾气的上达。
补肾气,通督脉,首选鹿茸
柴胡与葛根是不是就是当时思考中的最佳药物?
并不是。当时我想到的最佳药物是鹿茸。
《神农本草经读》云:「鹿为仙兽而多寿,其卧则口鼻对尾闾,以通督脉。督脉为通身骨节之主,肾主骨,故又能补肾。肾得其补,则大气升举,恶血不漏。以督脉为阳气之总督也。」
也就是说,鹿睡觉的时候,是鼻子对着尾巴盘成一圈的。了解经络循行的听众知道,从尾巴到鼻子,是督脉循行所过。
而且我们用药方面还有一个经验:附子与肉桂都是大热,吃它们尽管容易上火,但流鼻血的却不多;而鹿茸仅仅是温性,不是大热,但是吃鹿茸是很容易流鼻血的。也是因为鹿茸不但补阳,而且升督脉的,鼻子就是督脉所过。
如果从通督脉、补肾、升阳治法的需要而言,鹿茸全部相合,可能是最佳。但终究是峻补之药,而且药价不低。做医生,还是要替病人考虑一下经济问题的。
如果柴胡、葛根就能解决问题,就不必劳鹿茸大驾了。所以,它可以为柴胡、葛根效果不明显时的后备之选。
医生治病,要考虑到下一步,要有如果效果不明显,接下来的进一步招数。
叫他早上起来,5点到6点的卯时吃药,当然是借自然之气与人体之气在卯时的升势以助药势。《周易》最讲究的就是顺势思维。
这个案例,我在上《周易和中医》的课程,还有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课程的时候讲过。后来有听过课的医师告诉我,他在临床也碰到这样的病人,也用我说的方法取得效果。等于说,这种东西不是个例,这种思维是可仿效的。
学《周易》是打通任督二脉
临床该如何使自己的医学境界提高?
孙一奎的结论是:「精于医者,必由通于《易》。术业有专攻,而理无二致也。」再进一步说:「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医。」太医就是大医。
有些听众知道,我在正安文化有教《周易与中医学》这门课程,这与我在正安文化所教的《中医一年通》有什么关系呢?我教的《中医一年通》部分,主要是打好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以及方剂学的底子,并使它们逐渐融会贯通,就像是让人体的十二经脉经气充盈,并能较顺畅地流畅以发挥功用。
而《周易与中医》这门课程,就像是在这个基础上打通任督二脉小周天,使全身经络之气更加充盈,并有了统领。
我们再看看,在中医的发展史上,《周易》起到什么作用。
在《黄帝内经》年代,将《易经》原理与框架引入医学已见端倪。
之后,在医学与《易经》互动发展过程中做出大贡献的医家有:张仲景,王叔和,杨上善,皇甫谧,孙思邈,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张景岳,赵献可,李时珍,黄元御,何梦瑶,郑钦安,唐容川,章虚谷,吴鞠通,黄宫绣,徐灵胎,张志聪,张锡纯等。
以上这些在医易互动发展过程中做出大贡献的医家,大多数是中国医学史上的风云人物。
面对这串名字及其著述,为医者尚可无动于衷,心安理得地说「可以知医而不知易」吗?
连孔子都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那么我们做医生的,或者是对医学有爱好的人,就可以自问一下了:假如懂医,又同时懂易,运用医学知识的效果又会如何?
跟随潘毅老师学中医——
中医学习课程
周易与中医
招生简章
缘起
习医者为什么要学《易》?
古有「医易同源」之说,对此,张景岳解释得明白:「《易》之为书,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一象一爻,咸寓尊生之心鉴。」「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设能兼而有之,则易之变化出乎天,医之运用由乎我。运一寻之木,转万斛之舟;拨一寸之机,发千钧之弩。」即中医的学、理、术、技均须在「易道」的统贯下方能机圆法活,清澈空灵而显活泼生机。
课程特色
1、更高的医学境界
如果您对易经非常感兴趣,又或者您对中医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学习易道后,视野会更开阔,能感识到更高的生活和医学境界。
2、破除学医路上的疑难障碍
真正的中医临证不是格式化的机械操作,而是深思熟虑后的智慧与知识运作。您一旦在「易道」上有所领悟,原来百思不得其解的医学实践、理论研究上的疑难点,都有可能拨开云雾见青天而豁然开朗。
3、周易在中医的实际运用
从实用的角度,重点对周易与中医学的关系,易学原理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伤寒论、各家学说、中药、方剂、针灸、养生、临床学科的应用上做系统地阐发。
4、提高临床医疗水平
诸般妙理都会稳稳立足于以《易》为指导的天人之道与证之有效的临床实践中,让您能「谨摭易理精义,用资医学变通」,从而增强对中医学内容的理解、融通以及悟性的开发,真正提高临床水平。
本课程作为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举办了三期研修班,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统文化与中医」培训班课程,在第三批全国中医优秀临床人才(学员都是教授与主任医师)研修项目中也选讲了课程的部分内容,深受学员们欢迎,也深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好评。
课程内容
第一部分周易基本知识
第一节《周易》概要一、《周易》导源二、《周易》的结构及内容1.易经卦形、卦名、卦辞,爻题、爻辞知识2.易传《彖传》、《象传》、《文言传》、《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
第二节卦爻常识一、卦象知识(含医学发挥)1.构成两仪-四象-八卦先天八卦图、后天八卦图、十二消息卦图2.卦位上下之位、前后之位、内外之位、刚柔之位、象形卦位、错卦、.综卦、交卦、互卦、变卦附:筮法介绍二、爻象知识(含医学发挥)阴阳爻、爻数、爻位(天地人位、阴阳位、同位、贵贱之位、得位与否、得中与否、承与乘、比、应、爻位吉凶)附:卦序、卦阵
第三节《周易》的基本原理及其对中医学的启示一、「一阴一阳之谓道」二、「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三、「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四、「生生之谓易」五、「立象以尽意」六、「以时为正」七、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第四节常用易图简介一、太极图太极图内涵及其医学应用二、河图河图数理及其对医学的启发三、洛书洛书数理及其对医学的启发
第二部分易学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易》解阴阳五行一、阴阳学说先天八卦、十二消息卦、阴阳失调示意图二、五行学说1.后天八卦、河图、洛书2.脏气法时3.纳音五行及其对中医学的启发4.五行互藏在中医学的应用第二节《易》解藏象一、藏象概要:四象配脏腑、八卦配脏腑、图数配五脏二、援易解藏象1.坎水太阴肾系象2.离火太阳心系象3.震木少阳肝系象4.兑金少阴肺系象5.坤土至阴脾系象附:三焦象附:原著选读第三节《易》解气机升降一、气机升降圆运动1.心肾相交启升降2.脾升胃降气枢转:3.肝肺升降外翼旋二、升降法时1.诊断2.治疗第四节病因应象一、六淫象二、瘀血象三、痰象第五节易学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一、卦象、气象与病象二、五行顺逆推演三、脏腑病、经病与发病时辰之应四、月相测病五、卦象、卦位与诊象第六节易学在养生与治疗中的应用一、因时养生、治疗二、因地养生、治疗第七节中药应象一、四气象二、味象三、升降象四、色象五、部位象六、形状象七、质地象八、习性象九、时象十、地象十一、卦象附:煎药、服药之论第八节方剂应象一、阵法之象二、药象体方意三、方名应象第九节易学在在针灸中的应用第十节易学对六经学说的影响一、对六经概念的影响二、《易》解六经开阖枢理论三、六经病机分析第十一节《周易》卦、爻象损益观念对中医的启示第十二节易理对各家学说的影响第十三节医易相关处第十四节医易相通的思维观
附:《孙子兵法》对医学的启示
兵家与医家都讲究谋略、机变、形势、攻守、进退、虚实??????以求克敌制胜。前人谓:「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本讲着重阐析兵家思想在中医理、法、方、药、针中的借鉴运用,以期学习者能一领「临证如临阵」、「防病如防敌」、「用药如用兵」之。
老师介绍
潘毅老师
◆《中医一年通》主讲老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潘教授习医从医30余年,具有丰富的教学与临床实践经验。多年沉潜医易相通之道,致力于从理论到临床的原味中医研究与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著有《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一书。◆潘教授讲课旁征博引,深受学生喜爱,曾荣登年全国医学专业最受欢迎十大教授榜、年各省最受欢迎十大教授榜,是中医一年通学员眼中的「男神」。
课程费用
元/人(10天)
*满15人开班。
*正安医馆会员、正安文化老学员可享受98折优惠。
*集中班安排连续10天授课,周末班分5个周末授课。
开课学院
上海
1.开课时间:6月25日开课(集中班第7期)
具体时间:
6月25日-7月2日8天(周易与中医)
9月22-23日2天(孙子兵法)
备注:周易与中医课程原本10天,其中涵盖孙子兵法内容2天。
2.课程(正心老师)
备注:周易与中医
3.上课地点:上海市杨浦区隆昌路号一号楼13楼
广州
1.开课时间:8月29日开课(周末班第8期)
2.课程(小和老师)
3.上课地点:广州市海珠区新港东路黄埔村北码头28-29号M+创工场4楼
深圳
1.开课时间:9月29日开课(集中班第9期)
2.课程(喜悦老师)
3.上课地点:深圳市福田区车公庙泰然九路海松大厦A座
版权声明:
1.本文未经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转载。如欲转载及内容合作,请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