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剑医案,易静婷整理评按
患者,女,25岁。因左足背无明显诱因出现浮肿一月,呈凹陷型。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肾功、风湿三联、双下肢血管彩超均无异常。
曾做过理疗以疏通经络,但浮肿无明显消退。后就诊于某院骨科门诊,嘱其服醋氯芬酸钠以消炎镇痛并减少走路,浮肿仍无明显消退。
于年6月28日首诊于云南中医学院门诊部汪剑老师处。观其舌脉,舌淡苔薄白,舌底静脉瘀曲,脉沉弱,寸部脉浮。
辨证为水肿(脾虚夹风),与中药补阳还五汤合五苓散加减以补气活血通络,利尿消肿,具体中药处方如下:
黄芪g,炒白术15g,桃仁(冲)12g,红花12g,赤芍12g,当归尾12g,川芎15g,地龙12g,川牛膝15g,汉防己15g,茯苓20g,泽泻20g,桂枝15g,猪苓10g,独活15g,麻黄8g。
2付。
吃完一剂后浮肿无明显消退,第二剂服完,浮肿已基本消退。
为继续巩固治疗,一周后复诊。观舌脉:舌淡苔白腻,脉浮滑,守上方加减,黄芪的剂量由g减至90g,减去麻黄,3剂,浮肿完全消退。
按:
《素问·水热穴论》指出水肿的病因病机为“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跗肿”。“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
《素问·至真要大论》又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初诊时观其舌脉,舌淡苔薄白,舌底静脉瘀曲,脉沉弱,寸部脉浮为气虚血瘀之象,故以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通络。
本证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即王清任所谓“因虚致瘀”。治当补气为主,活血通络为辅。
本方重用生黄芪补益元气,意在气旺则血行,瘀去通络;当归尾活血通络而不伤血;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协同当归尾以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合而用之,则气旺、瘀消、络通。
黄煌指出张仲景用黄芪有三个剂量段:黄芪大量(5两)治疗水气、黄汗、浮肿;中量(3两)治疗风痹、身体不仁;小量(一两半)治疗虚劳不足。
五苓散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按六经辩证属太阳蓄水证,是以通阳化气、淡渗利湿、健脾的功能为其功效。方中桂枝具有通阳化气,振奋阳气之功,助白术、茯苓、猪苓健脾运化水利湿,助泽泻入肾渗湿利水,故水肿得治。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有自己的独特优势,通过中医四诊望闻问切后辩证处方治疗,就会收到很好的临床疗效。笔者深感中医经典之博大精深,值得学生认真学习。
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观念,中医治病不是单纯的治某个脏腑,也不是见子打子,而是要思考疾病的病机,分清寒热虚实及其与五脏六腑之间的联系,方可见效。
(云南中医学院级硕士研究生易静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