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又称脑卒中,也有人称为脑中风,泛指因脑血管阻塞或破裂所突然出现的各式各样的状态。
脑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坏死时称为脑梗死。脑血管破裂导致脑组织破坏时称为脑出血。脑卒中严重者可致残甚至致死。
一、卒中有多可怕?
全世界每6个人中就有1人可能罹患卒中,每6秒钟就有1人死于卒中,每6秒钟就有1人因卒中而永久致残。我国每年有万新发脑卒中,万脑卒中相关死亡。脑卒中现患人数约0万。脑卒中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中老年多见。
图片源于网络
图片源于网络
二、怎么发现卒中?发现卒中怎么办?
脑卒中最常见的表现是突发的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嘴歪、言语不清。一旦家中有人出现上述表现,家属切勿给患者盲目服用药物,因为从外在表现无法区分是脑梗死还是脑出血。症状严重者要平卧、侧头以防呕吐物窒息,由家人呼叫急救车。拨打急救电话时,要说清患者的症状、准确地址,留好联系方式。症状较医院。脑卒中在病程早期容易加重,所以无论轻重都要立即就医。
图片源于网络
早发现、早治疗是减少残疾或死亡的重要环节。脑梗死约占所有脑卒中的2/3。医院越快,治疗越早,效果越好。所以医院优先救治。家属要跟医生说清患者的确切发病时间、患病史、用药史。同时患者要接受抽血化验、建立静脉通路、拍急诊CT。
脑梗死早期的最佳治疗是溶栓。溶栓就是用药物溶解血栓,使血管再通。如果能够及时再通,可以避免严重的残疾和死亡。溶栓有引起脑出血的风险,但发生率很低。溶栓的好处远远大于风险。
三、医院对于脑卒中后遗症的治疗
治疗原则
在脑卒中发生时应积极治疗脑卒中,脑卒中发生后遗症后应积极进行综合治疗。康复治疗是这些年脑卒中后遗症治疗的重要手段,但往往有很多患者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中医对中风的认识较早,在《内经》中就有“薄厥”、“偏枯”的论统,《金匮要略》中提出了中风的临床分型,中风的病因以内伤积损为主,即脏腑失调、阴阳偏胜。“真中风”是由脉络空虚,风邪入中经络所致;“类中风"是由阳化风动,气血上逆,挟痰挟火,流窜经络,蒙蔽清窍而致。本病的病情有轻重缓急之别,轻者仅限于血脉经络,重者常波及有关脏腑,所以临床常将中风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中经络者一般无神志改变而病情较轻,中脏腑者常有神志不清而病情较重。
辨治思路
●温肾生髓为基
《灵枢·海论》云:“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盖,下在风府。”大量临床实践分析证明,中风病因,无外乎外邪、痰、瘀、气郁、内风、正虚六端互相夹杂,互为致病,其中与肾关系尤为密切,肾精充盈则上通于脑,肾虚于下则髓亏于上。肾生精,精生髓,髓藏于脑。肾是肾-精-髓-脑系统的起始因子,肾虚(尤以肾阳虚多见)是多种脑病的病理基础。脑髓阴阳属性属阴,卒中后偏侧肢体不温、行动迟缓、言语謇涩,为阳虚寒凝的征象,故在肾精生髓的过程中,肾中阳气的鼓荡推动非常重要,阳气为生生之关键,提出了“脑髓阳生阴长”理论。刘祖贻指出,肾中阳气、精气的激发、蒸腾,可以使脑中清阳充沛,脑髓充盈,此肾阳升腾使脑髓充养的过程即为阳(清阳)生阴(脑髓)长,这也体现了“上病下治”的治疗方法。
●活血通络为助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曰:“偏枯拘急痿弱之类……气非血不化,凡血中无气,则病为纵缓废弛,故筋缓者……当责其无血。”可见气血运行不畅,阻滞经络,筋脉失养,致使中风后偏瘫、肢体痿废等症。人体十二正经及任督二脉中,有十一条经络上循于头,《难经·四十七难》曰:“人头者,诸阳之会也……诸阳脉皆上至头耳。”如若络脉瘀阻,使得脑络血脉受阻,脑神不宁。故在中风后遗症的调摄中,灵活运用活血通络法也是至关重要的。
●温阳活血为用
中风后遗症常见的症状有偏瘫(偏风、偏枯)、口眼歪斜(口僻)、语言不利(风喑、风哑)、吞咽困难(风噎)、肢体麻木(中风偏麻)、癫痫样抽搐发作(风癫、风痉)、记忆障碍等等。其中偏瘫乃中风后遗症最常见的症状。中医认为风痰流窜经络,血脉痹阻,经络不畅,气不能行,血不能濡,致使肢体瘫痪。临床上常见中风后偏侧患肢肢体不温,麻木肿胀等症状,刘祖贻认为此为阳虚不摄,寒凝于外的表现。阳失温煦,虚寒内生,津液不化,水湿停留,浸淫筋脉,筋脉失养,故见肢体肿胀,筋脉挛急。
对于脑出血型中风后遗症,脑出血之血为“离经之血”,大凡离经之血,皆可瘀阻脉络,正如清·唐宗海《血证论》所云“既是离经之血,虽是清血鲜血,亦是瘀血。”瘀血不除,脑络受阻,血不循经,渗于脉外,又可致新的出血。在治疗此类中风后遗症时也常使用温阳活血法,阳气温煦,升发有力,推瘀生新。在用药上常加用黄芪补气升阳,巴戟天、淫羊藿等填精补髓,配合水蛭等虫类药破血逐瘀,临床效果佳。
辨治要点
●以阴阳平和为度
本病患者多以半身不遂,活动障碍,言语欠流利,伴或不伴有情绪低落,记忆力下降,肢体不温,失用无力等虚象,表现为主诉,具备以上典型临床表现者,按上法上方辨治即可。但中风患者病程较长,可出现阴阳两虚,亦或阴虚为主、阳虚为主。若偏于阳虚,则多见手足不温,背寒,舌胖苔白厚或白腻;若偏于阴虚,则见口干便结,舌红少苔等症。故在临床应用时,需辨明寒热阴阳偏胜,用药酌情加重温阳或滋阴之力,以平和为度,不宜过于刚燥或阴柔,以防阴阳失调。
●不忘顾护脾胃
在中风后遗症期治疗过程中,胃气的存亡对病情的转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黄帝内经》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注意患者情绪管理
中风后遗症患者往往勉强跛行拖步,生活较难自理,甚至需长期卧床,致压疮产生;患者在长久病痛的折磨下,常有情绪低落或敏感自卑,出现表情淡漠、不思饮食、腹胀便秘、心烦易怒等症。《丹溪心法》曾指出:“郁而生热……结郁于脾胃而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