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号称“癌症之王”,临床上一般不推荐对转移性胰腺癌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而化疗效果非常有限,中位生存期仅6.9个月,这使得相关研究陷入僵局,有关转移性胰腺癌的分子特征及转移机制仍存在许多未知。
日前,上海交通大医院胆胰外科孙勇伟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李虹和李亦学研究组,医院薛婧、王理伟及张志刚团队,在对肝转移胰腺癌标本进行基因检测后,破译了胰腺癌肝转移独特的分子图谱,发现转移灶生长得快但转移能力降低,这提示了肝转移胰腺癌手术治疗的可能性。
胰腺癌的恶性程度很高,5年生存率极低,很多患者查出胰腺癌时多为中晚期,80%的患者最终死于肿瘤转移。临床上,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指南不推荐对转移性胰腺癌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但化疗效果非常有限。“目前,针对肺癌的特定性基因变异,已有一些靶向药物,但临床上还没有靶向胰腺癌最常见突变基因的药物。”李虹研究员说。
论文作者胆胰外科杨建宇医生介绍,医院胆胰外科孙勇伟团队前期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胰腺癌肝转移之后并非无计可施,对原发肿瘤位于胰体尾、转移到肝脏后的部分胰腺癌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患者中位生存期明显延长,可达21.6个月,这部分研究结果也已被国际权威期刊认可。
“胰腺癌细胞的转移就像种子的生长,在自身特性优异且合适的土壤中才能更好地生长。”李虹介绍,早期阶段,胰腺癌细胞中的基因突变、染色体缺失等原因促进了肿瘤细胞从原发灶的散播,而肿瘤微环境在转移中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胰腺癌细胞与肿瘤微环境相互影响、相互适应,促进了胰腺癌细胞在肝脏中的生长。
研究人员发现胰腺癌肝转移灶细胞的增殖能力增加并且重获部分上皮细胞特征,这说明转移灶生长得快但转移能力降低,这为临床手术提供了理论基础。除此之外,研究人员发现转移灶相比原发灶免疫相关通路激活明显而且富含CD8阳性的T细胞,这提示了肝转移胰腺癌免疫治疗的可能性。
图源:上观新闻
编辑:赵晨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