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带你解读中医上的ANCA相关

在以往的推送中,我们介绍了ANCA相关性血管炎,在血液学检查中,可以发现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阳性,而在临床表现中,我们提到过肾脏是其最常受累的器官。

因此,ANCA相关性血管炎患者身体的异常有一部分是从尿液检验中发现的。

从西医解剖学角度来看,肾脏中的肾小球这一结构可以被理解成一个“血管球”结构,因此当小血管产生病变时肾脏便成为最常累及的器官。

西医治疗我们不再此赘述,这一次来从中医的角度谈谈,中医学家们是怎么诊治这一常见的并发症的。

解读中医上的ANCA相关性血管炎

从中医古籍中,我们当然不会找到“血管炎”亦或是“ANCA相关性血管炎”等现代医学病名。

如果从临床症状出发,可以将ANCA相关性血管炎归为“血痹”一病,而当累及肾脏时又可出现血尿、水肿等症状,根据中医证候学,可将其归为“尿血”“水肿”“关格”等病。

部分医家认为在ANCA相关性血管炎进展到肾损害这一步,多与既往感受外邪,外邪侵入机体,毒瘀互结,留为伏邪,而当机体正气严重不足,复感于邪,两邪相加,引动伏邪,发为本病。

这属于中医“伏气致病”的理念,中医典籍《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伏邪理论,如“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因此,气温反复的冬季,对于血管炎的患者要注意预防外感,及时治疗,斩断病根,避免外感邪气伏于体内。

在中医治疗方面,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急症阶段以挽救生命为主要原则,当中西医并举;

缓解期可在病情控制阶段逐步提高中医治疗的地位,力求保护肾脏,避免终末期肾病。

临床上此期也可认为是“虚劳”阶段,在平时调理方面,民间自古有俗语“虚不受补”,而从中医专业的角度则是“少火生气,壮火食气”,此阶段不应大补,以免矫枉过正。

点亮在看,一起携手战胜风湿免疫病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fengazl.com/zfzl/660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