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市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在优化中医药发展环境,健全中医药特色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等方面持续发力,补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存在的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基层人才缺乏的诸多短板。同时,医保部门紧紧跟进,发挥医保在三医联动改革的撬动作用,助推乡镇医疗机构中医诊疗、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和智慧中医网络“三个全覆盖”,满足人民群众中医治疗有保障。
一、中医诊疗乡镇“全覆盖”
该市持续巩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成果,医院建成省级名老中医工作室1个,医院工作室1个、基层名中医工作室2个,省中医重点专科3个。年,划拨专款40万元购置13种中医药诊疗设备补齐基层医疗机构设备不足的短板。建成17所基层中医馆,实现13个乡镇和4个街道中医馆全覆盖,全市17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能提供6类以上中医药服务,个村卫生室均能够提供4类中医药服务。年,基层医疗机构普通门诊报销.69万人次,较年减少14.41万人次,下降11.32%,采用中医适宜技术治疗人次占门诊总诊疗人次的比例由年的1.81%增长到年的3.09%。年城乡居民医保基金当年收支结余万元。年1季度,该市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门诊人次9.42万人次,占到门诊总人次的31.77%。中医非药物治疗,不仅发挥了在中风后遗症、腰腿痛等老年病诊疗和康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遏制医疗费用上升,减轻群众医疗负担,提高医保基金使用绩效方面,也有着最为直接的效应。
二、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全覆盖”
制定医保配套措施,22个中医药适宜技术病种和16个非手术中西医综合治疗病种,医院支付方式改革病种。将乡镇卫生院针灸、推拿等中医诊疗和中药优先纳入医保报销,选择12个中医药适宜技术病种在基层中医馆执行按病种报销,比例不低于70%。医共体医保基金单设万元,用于中医药发展专项考核,鼓励医共体牵头单位推动基层中医药发展。年1季度,有人(其中,50周岁以上的占83%;脱贫人口13人次、低保对象4人次、重残3人次)医院的中医馆接受治疗,平均疗程7天,中医药适宜技术治疗超过类次。中医按病种报销全部执行“先看病后付费”政策,有效减轻群众,特别是脱贫人口看病就医负担,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交汇衔接,夯实了乡村振兴健康基础。
三、智慧中医建设“全覆盖”
该市以“银针行动”为抓手,组织12名县级专家组成员深入到镇村,开展2轮中医药适宜技术知识培训,参训人员达人。编制印发《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中医药协定处方手册》余本,发放到镇村医疗机构,成为医务人员学习中医药知识的“口袋书”。累计开展“抱团科普·中医药进乡村”健康扶贫活动65场次。推进“互联网+中医药”信息化进程,医院建成智慧共享中医药房1所,实现中医药培训、中药处方调剂和汤剂煎煮等实时互动,自去年7月上线以来,线上调剂基层中医馆、村卫生室中药处方张,代配、代煎中药汤剂剂,24小时内快递到乡镇。中医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改善后,丰富基层医药服务内容,促进中西医相互融合、互为补充,实现“乡村看病治疗,县里配药报销,家门口享受医疗服务”。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