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11时20分,外院一名医院预约检查时突然出现右侧肢体完全偏瘫、失语。急诊医生周莎查看后,立即收住中风一科。值班医生李丽平迅速检查评估患者,结合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立即作出“脑梗死”诊断,并及时向凌向军科主任请示,凌向军主任当即提出“立即静脉溶栓”的建议并开启“脑卒中绿色通道”。在患者直系亲属还未到场,通过电话沟通后,患者直系亲属立即决定“全权委托其他亲戚签字同意溶栓”。与此同时溶栓小组主要成员之一的王芳副主任、彭亚护士长已在不到10分钟之内赶到科室!责任护士谭起平立即为患者落实治疗护理措施,实施全面的监测,为患者营造舒适的环境。
这是患者起病时到科室溶栓前的照片,右侧肢体完全偏瘫,不能抬举。
半小时后,在患者发病不到1个半小时的时间内溶栓正式启动。溶栓小组成员轮流守护在患者身旁,不断地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评估患者神经系统情况。患医院,李医生一边向患者家属详细介绍病情,一边观察患者情况,紧张的静脉滴注溶栓药物半小时内顺利完成,患者的右上肢的一个小小的移动让医生们欣喜万分,开始见效啦!
溶栓后的等待是一个让人充满期待和紧张的煎熬过程,不断地询问患者,不断地监测生命体征,不断地体格检查,评估神经系统。1小时后患者右下肢开始能够平移,2小时候患者右下肢能抬起一点点了,3小时后患者能发声了,右上肢也能抬起一点点了。这时候,忙碌的医生护士们才想起还没吃中饭呢。
这是溶栓后4小时照片,患者右侧肢体肌力明显恢复
又是一个漫长的夜晚陪伴,当患者家属安然入睡后,我们的医生护士还在默默的守护着病人,不断的观测着各种数据,调整药物剂量,评估着患者的各种好转情况。当黎明的曙光再次照射进ICU时,我们的医护人员欣喜的告知患者及家属,此次溶栓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患者能流利的说话交流,右侧肢体基本恢复正常。现在,患者右侧肢体已从昨日的0级肌力恢复至5-级(正常5级),失语恢复到言语流利。
这是溶栓后24小时照片,科室怀孕已8个多月的护士彭仁仁
和护士长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中风一科的医护人员没有丝毫的放松,因为接下来还将继续完善相关检查,排除各种危险因素,为患者的后期治疗作出安排,为患者的康复进程保驾护航。
这是溶栓后26小时患者和科室部分医护人员照片
据中风一科静脉溶栓小组主要成员之一副主任王芳告诉大家: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识别有三个简单测试:1、微笑测试:请患者微笑,一侧面部表情不正常;2、举手测试;请患者闭眼,双臂平举10秒钟,一个手臂无法维持。3、言语测试,让患者重复一句话,如果出现说话不清或不能言语;如果患者出现三个症状中的任意一个,就要毫不迟疑地送有条件开医院,并在“脑卒中绿色通道”下,在多学科通力合作下完成救治,降低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及致残率。
中风一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凌向军介绍,急性脑梗死俗称“中风”、“脑梗塞”,是缺血性卒中中最常见的一种。急性脑梗死是由脑供血动脉缺血所致,大多数脑梗死是由血栓形成及血栓栓塞引起的脑内动脉闭塞。《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年》指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强调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和早预防复发。对发病4.5小时以内的脑梗死首选静脉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目的是使缺血的脑组织在坏死之前,将血栓溶解掉,让闭塞的脑血管再通,及时恢复脑组织的供血,从而挽救缺血脑组织,减少和避免脑功能的缺损。
医院中风一科自年创建神经内科ICU以来,多学科协同合作,利用静脉溶栓技术成功救治的第3名急性脑梗死患者,该技术为此类患者在治疗上开辟了一快捷、方便、高效的新途径。同时凌向军主任也呼吁医务人员及广大老百姓:一旦发现急性卒中患者,应立即送到有条件开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让我们早发现,早治疗,构建卒中绿色通道!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