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要改善脑部血液循环
根据《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等论述,可见数千年前中医学即已知本病之病变部位主要在头部。其后历代对本病之病因的立论有内、外之不同,病机有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之别。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就提出“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备急千金要方·论杂风状第一》中也把中风与太阳中风、诸痹合而论之,说明当时认识上均与外风有关。宋元时期内因说兴起。如刘完素认为是由“将息失宜,心火暴甚,肾水虚衰”而起;李东垣则认为“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朱丹溪认为“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分别从“心火暴甚”“本气自病”“湿土生痰”三方面,推出了内因说。
柴牡三角汤
柴胡9~12克,生牡蛎(先煎)30~40克,山羊角15~24克,水牛角15~24克,生鹿角6~9克。
方解:柴胡宣畅气血,推陈出新。生牡蛎潜阳软坚,消痰行水。柴牡同用,无升阳僭逆之患,有降泄疏导之功。不仅通血道,亦走水道,故举以为君。山羊角代羚羊角,能平肝息风,善解脑血管之痉挛。水牛角代犀角,能清心凉血,治神志不清,起醒脑解毒作用。生鹿角能行血、消血肿。古人有用一味生鹿角碾末、醋调敷乳痈立消者,故以之移治脑部凝血留瘀,起潜移默化之效。五味药合而为方,对脑部气血瘀滞、水液潴留,有疏通消散作用。
适应证:因脑部血流不循常道,凝瘀潴留,以致中风引起后遗症状。然中风之因,以现代医学分析,有溢血(出血)与缺血(脑血栓形成、脑血管痉挛所致供血不全)之不同,临床应区别“闭”“脱”而或用潜阳或用温阳,随时加以矫正。
随症加减
(1)颜面潮红,意识模糊:当脑出血尚未完全停止前,除保持安静外,加代赭石15克,生地15克,苎麻根15克;重者可酌用犀角12克磨汁冲服;口噤者可用鼻饲。
(2)脑出血甫停:仍须防其络创复裂,加用女贞子9克,旱莲草9克,仙鹤草15克(云南白药亦可用)。
(3)中风后血压仍偏高,头痛头晕,泛恶拘急者:加生石决明30克,代赭石15克,干地龙9克,牛膝9克。
(4)中风后,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者:加天麻、僵蚕、决明子、茺蔚子、郁金、石菖蒲各9克,钩藤(后下)12克,全蝎4.5克。
(5)中风后,痰涎壅滞,时时抽搐,咳嗽不爽者:加胆南星6克,天竺黄、郁李仁、全瓜蒌各9克,淡竹沥1支(冲服);大便闭结不下者,加用生大黄(后下)9克,以得下为度。
(6)中风后,余热不退,或有感染,汗出不减,口干舌绛者:加土茯苓30克,忍冬藤24克,连翘、白薇、牡丹皮、山栀各9克,合欢皮24~30克(古人用一味合欢皮治肺痈,说明合欢皮不仅能和血宁神,亦有抗感染作用)。
(7)脑部水液潴留未能及时排泄,引起各种壅阻现象者:重用柴胡、生牡蛎,加泽泻、泽兰、郁李仁,以冀起疏导脱水作用。
至于个体禀赋不同,脑部病灶有别,其相应之症状亦比较复杂。具体情况还需谨遵医嘱,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猜你也喜欢:合辑丨中西汇通年阅读量前50名文章
别让华佗在世也不合法!
民间中医都是“非法行医”成长起来的!
欲复兴中医,先废除中医医师制度!
不请民间中医出山,中医绝对没戏!
科学正在追赶中医,中医将变成科学前沿!
金鸡一鸣,圣人必出,世界巨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