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下午,在南京紫金山庄会议中心召开的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颁奖大会上,“胃癌综合防治体系关键技术的创建及其应用”获得了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该项目由季加孚教授(医院)牵头,联合医院、医院、医院等多家单位共同完成,游伟程(医院)、陈凛(医院)、沈琳(医院)、梁寒(医院)、潘凯枫(医院)教授等十余位研究者参与工作。
在接受《中国医学论坛报》采访时,季加孚教授表示:“医院胃癌团队长期致力于胃癌的预防、基础、转化和临床研究,成果来自于多年的攻关和团队的合作。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既是对我们研究成果的肯定,也是对胃癌团队的学术贡献和学术地位的认可!”
中华医学科技奖是中华医学会面向全国医药卫生行业设立的科技奖,旨在奖励医学科学技术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提高中国医学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推广和普及先进医学科学技术。中华医学会将从获奖项目中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今年,共有83项医学科研成果和1位获奖人荣获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25项,三等奖47项,另有卫生管理奖2项和医学科普奖1项。
预防-基础-转化-临床系统化探索“中国癌”防治策略
胃癌,被与肝癌、食管癌、鼻咽癌一起合称为“中国癌”。季加孚教授在获奖现场接受采访时介绍:“以年为例,我国新发胃癌占世界胃癌近一半,胃癌死亡人数超过世界的一半。”面对巨大的疾病负担,有效的疾病防控需要系统化的战略布局。“胃癌综合防治体系关键技术的创建及其应用”项目正是基于团队在胃癌防治领域长期深耕的积累,构建了集预防、早期诊治、综合治疗及转化应用研究为一体的胃癌综合防治体系,是对中国高发癌种有效防控的系统化探索成果。
·胃癌病因学研究及预防·
胃癌项目合作专家游伟程教授团队在山东临朐建立胃癌高发现场,开展对胃癌流行因素、自然病程以及预防长达30余年的研究。其中,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团队在全球范围内首次证明在胃癌多阶段演变中,Hpylori(幽门螺杆菌)是主要危险因素;在进一步的人群干预研究中,研究者对高危人群进行根除Hpylori等治疗并对干预人群进行长达15年随访发现,干预组胃癌发病率明显下降(下降39%)。这些研究成果也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WHO-IARC)于年8月向全球发布的“根除Hpylori预防胃癌策略(HelicobacterpyloriEradicationasaStrategyforPreventingGastricCancer)”的重要制定依据。
·胃癌综合治疗·
在综合治疗方面,针对我国胃癌诊治规范化不足的难点,季加孚教授领导团队历时数年在全国进行胃癌标准化手术推广,提出适合我国患者的胃癌淋巴结清扫路径,率先将新辅助治疗理念引入局部进展期胃癌的治疗,进而确立“新辅助化疗-手术-辅助化疗”的局部进展期胃癌综合治疗新模式,使中国患者手术根治率和生存时间显著提高。
季加孚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规范化诊治和新治疗模式的推广历经了漫长的过程。面对最初各中心的“顾虑和不接受”,胃癌项目团队尝试通过临床研究的方式进行规范和新模式的推广,在经过单中心研究初步证实其可行性之后,团队组织开展了地区性多中心临床研究,并进而向全国临床研究推进。正是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研究合作,在不断为新模式积累重要循证医学证据的同时,也使各大型胃癌诊疗中心对规范化诊治新理念逐步接受,并借助其示范作用,使局部进展期胃癌综合治疗新模式进一步得以推广,最终使患者获益。
同时,团队专家参与创建中国胃肠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CGOG),并作为中国区主要研究者(PI)领导多项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据CGOG主席之一、胃癌项目合作专家沈琳教授介绍,胃癌项目团队致力于晚期胃癌药物治疗的优化、疗效预测标志物的探索和新药物的研发等,开展一系列的临床研究包括I期、II期、III期以及上市后的观察研究,基于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的转化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我国晚期胃癌的药物治疗提供了高级别循证医学依据,也在全国范围内推动了继续教育和临床转化研究的合作平台。”
基于团队在胃癌治疗领域的多项开创性研究,其成果被纳入欧洲(ESMO)和美国(NCCN)指南、亚洲胃癌领域相关诊疗共识以及中国国家卫生计生委规范。
此外,胃癌项目中还包含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标本库构建等关键内容。
多平台广泛合作推动中国胃癌诊治发展
对于胃癌综合防治体系构建的计划,季加孚教授表示,-年期间,中国胃肠肿瘤外科联盟正式成立,来自30个省份的73家单位参与其中。目前,联盟已收集例胃癌数据以及例大肠癌数据。未来希望对这些数据进行“深挖”,为提高我国胃癌诊治的现状提供更多参考。
年世界胃癌大会将在北京召开,季加孚教授也将正式接任世界胃癌学会主席一职,他表示,希望在任期内能够将中国胃癌的诊疗、研究水平带入世界前列,并能进一步提升我国胃癌患者的预后,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撰稿:中国医学论坛报王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