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炎,国务院参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先后承担国家“七五”、“八五”与“九五”中医药防治中风、老年期痴呆等攻关课题,并取得了一系列省部级和国家级科技成果。其中首创“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痰热腑实证最为显著。目前,化痰通腑法已成为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界广泛应用的治疗急性期中风病危重症的主要治法。
中风病病因病机
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
王永炎院士认为,邪气亢盛,败坏形体即转化为毒。毒即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失常使体内的生理和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排除,蕴积体内过多而生成,并提出“中风后,可产生瘀毒、热毒、痰毒等,毒邪可破坏形体,损伤脑络,包括浮络、孙络和缠络的中风病病因机制。”
中风病的分证
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是中风病常见的病因要素。
中风病按中经络分:肝阳暴亢证、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
化痰通腑法之临床应用
上世纪70、80年代,心脑血管疾病因发病率高、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危害国民健康,王永炎等提出运用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临床发现及早运用化痰通腑法有减轻脑水肿的作用,可显著提高中风病的治疗效果。
王顺道对例急性中风追踪研究发现,中风病发病时肝风内动证发生概率占第1位,但发病3日后,痰热腑实证发生概率占第1位。
王永炎院士也认为痰热腑实证为中风后气机逆乱、中焦痰热内蕴阻遏导致的升降失常,腑实不通是许多不同状况患者中风后的共性机转。王永炎院士化痰通腑饮(瓜蒌、胆南星、大黄、芒硝)治疗以舌红、苔黄厚而腻、口气臭秽、大便秘结或不通、脉弦滑而大等症为核心表现的缺血性中风病痰热腑实证例,总有效率为82.3%,显效率为51.3%。
链接:清代唐宗海《医经精义·脏腑之官》中说:“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反之大肠传导通畅,肺气才能清肃下行。肺气不降则大肠传导功能失司,因此,中风患者常常兼有大便不通之症状。腑气不通反过来亦可导致或加重肺气壅滞,使金不克木,则肝气横逆,从而又促进中风的发生。故在中风治疗上通泄大便能清泻肺热,宣降肺气,肺气清肃,自能镇制肝木,使中风不得发生。而腑气不通便秘的患者亦常伴见咳嗽、咳痰等肺气不宣之症。腑气不通,则气机不降,肺降不及则肝升太过。故通腑泄浊也是治疗中风及预防中风复发之要法。
王氏保赤丸
大黄、黄连、南星、川贝等
祛滞、健脾、祛痰。
用于小儿乳滞疳积、痰厥惊风、喘咳痰鸣、乳食减少、吐泻发热、大便秘结、四时感冒以及脾胃虚弱、发育不良等症;成人肠胃不清、痰食阻滞者亦有疗效。
方中一组入胃、大肠经的中药大黄、黄连和一组入肺经的中药南星、川贝等。大黄泻下通便解毒、黄连清热燥湿解毒;南星燥湿化痰、川贝清热化痰。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黄、黄连有明确的降压、降糖、降脂作用;黄连还具有抗快速型心律失常作用。王氏保赤丸组方及功能主治与治疗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的化痰通腑饮有异曲同工之妙,且切合中风患者病因病机,除能化痰通便之外,还能健脾消食,一药多效,内服或外用贴敷更适合中风患者使用,以达标本兼治之功。
王氏保赤丸可用于预防及治疗中风病痰热腑实证之舌红、苔黄厚而腻、口气臭秽、大便秘结或不通。
图:外治贴敷常用穴位
图:王氏保赤丸用法用量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