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我国脑卒中终生发病风险为39.9%,位居全球首位,这意味着一生中每5个人中约有2个人罹患卒中。
我国居民因脑血管病死亡的比例超过20%,意味着每5位死亡者中至少有1人死于卒中。
医院副主任中医师程一升表示,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很多人对中风存在认识误区,不仅影响健康,还延误了治疗。
我们总结出关于中风
八大最常见的误区
并一一解读
希望能帮助大家
真正远离“中风”
误区一
只有中老年人才会中风?
医院每年都会收治10余例二、三十岁的中风患者,年龄最轻的是一位14岁男孩。
其实,我国青年人卒中发病率也很高,且逐年居高不下,导致中青年脑卒中的原因很多。
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喝酒、劳累、应酬多以及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烟雾病、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脑静脉血栓、颈动脉夹层、心脏疾病等都可以导致青年脑卒中。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八大类:
高血压
高血脂
糖尿病
房颤或瓣膜性心脏病
吸烟
酗酒
缺乏运动
腹型肥胖
在这八大类危险因素中,只要具备其中一类就应该做相关筛查。
误区二
血压正常就可以停药?
高血压会对心脏、脑、肾脏等多个器官造成损害,血压控制越早,越能减少重要器官的损害。如果等并发症出现才用药,那就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确诊的高血压患者,通常需要终身治疗。经降压药物治疗后,血压控制后可逐渐减少药物剂量,但一般是需要长期用药的,如果终止治疗,血压还会升高。
如血压水平较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或停药,并需要密切观察血压变化。发现血压升高的趋势,立即就诊,在医生指导下继续应用降压药物。
误区三
阿司匹林有副作用,不能长期服用?
由于担心阿司匹林的副作用,有些患者总是吃吃停停,这样做是错误的。
任何一种药物都有副作用,但是与其治疗作用相比,副作用发生比例非常低。
高危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来防治脑卒中应当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只有每天坚持服用有效剂量的阿司匹林,才能达到预防血栓的目的。
所以,有动脉硬化而且没有用药禁忌症的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
误区四
血脂正常了,就不用吃降脂药了?
在门诊经常有人会问,“我的血脂都正常了,是不是不用吃药了?”
高脂血症是脑卒中复发的高危因素之一,特别是“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导致动脉硬化斑块的重要“元凶”,必须与其长期作战,将其尽量控制在较低水平。
所以,即便血脂正常了也切忌擅自盲目停用降脂药物,以避免“坏”胆固醇反弹升高,大大增加脑卒中复发的风险。
误区五
定期输活血化瘀药,可预防脑梗死复发?
许多脑梗死病人出院后,医院要求输活血化瘀药物,以期望能预防脑梗死复发。
其实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预防脑梗死复发必须要根据每个病人的脑卒中危险因素进行相应的药物预防治疗,一般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降压药、降脂药。
误区六
药物有毒,保健品更安全?
有些中老年朋友害怕药物有副作用,反而每天都吃纳豆、卵磷脂、健身茶等保健品。
这些真的能预防中风吗?其实真正有效的不多,最好的食物还是我们每天吃的这些蔬菜水果。
而且保健品的安全性未接受科学评价,有确切疗效的一定不是保健品,而且保健品普遍价格高昂,所以一定不要盲目相信保健品,而放弃更安全的药物,从而贻误病情。
规律生活、健康饮食、适度锻炼才是最好的保健养生方式。
误区七
病情轻,就不用住院治疗?
很多人得了中风,说自己症状很轻,不需要住院,在门诊输液就能好,这是错误的。
其实,即便是小中风,预后也常常不如人意,死亡率和复发率都较高,因此出现小中风一定要重视。
要知道,小中风治好了就是正常人,不治疗的话可能就变成真正的中风了。
误区八
病好了,不用吃药了?
中风的复发率很高,5年复发率是30%,1/3的人因复发而再次住院。
做过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的患者,得分越高的人越要坚持吃药。
还有的人因为腿、脚能动了,就不吃药了。实际上,中风后即使肢体康复了,血管也不一定好转,堵塞可能还存在,应该遵医嘱坚持服药。
专家介绍
市中西医神经内科
副主任中医师
程一升
毕业于浙江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专业,市卫生系统“雄鹰人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睡眠与情志疾病分会委员,温州市康复医学会老年痴呆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
擅长:以中医、西医两种手段,运用治养结合、身心同调的方法,治疗中风及中风后康复、失眠、头晕、头痛、面瘫、痴呆等神经内科疾病;以及亚健康、神经系统疾病病后的中医药调理。
周五上午
推荐阅读
85岁老人中风,危在旦夕,30分钟“抢回”生命!中风3个征兆,早发现能救命!
膏方季来啦!冬令进补,为全年的健康打好基础
温州两渔民海上不慎中毒昏迷,救助直升机40分钟生死救援!
供稿:神经内科程一升
编辑:叶娇慧
排版:叶娇慧
审核:张李琦
配图来源:网络
本文由医院宣传统战科编辑发布,如侵权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