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久治不愈中医大师教你如何征服

哮喘是典型的“冬病”。冬天对于哮喘患者而言极其难熬。哮喘如果不及时治疗,反复发作会对患者的肺功能造成严重损害。对于哮喘这种顽疾的防治,中医大师黄坚白早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定义

哮证以喘咳痰鸣为主要症状,甚者不能平卧。其症有宿根,时平时发。发作因人而异,或逢秋冬较剧,或以夏季较剧,或不定期发作。其病治急性发作较易,大多能服药一至数剂即安;根除较难,必长期调治。本病又有痰哮、寒哮、热哮、寒包热哮、酒哮、咸哮、糖哮等名。本病与喘证鉴别,其主要点是哮证有痰鸣音而同时兼有喘逆,喘证则不必兼有痰鸣音但觉喘逆而已。

二、病因

哮证的形成,是因感受外邪后失于调治,没有及时或适当地治疗,或治疗而不避风寒、劳倦,不忌荤腥厚味(如太咸,太甜)、烟酒,致迁延不愈,积久渐种宿根。既具宿根,则遇天时剧变、饮食失节、精神紧张、工作过劳、啖饮发物等辄引起急性发作。其病因有风寒、风热、寒包热、积痰、食滞、肝气等,发作既久或年老体弱则又多兼虚因。

三、脉象

哮证之脉,浮为兼表,数为兼热,迟为兼寒,滑为痰积,沉为蓄饮,弱涩细小为虚;其脉浮、滑、缓者易治,微、涩、小、数者难愈。

四、症状及分型

本病急性发作期间的主要症状为喉间痰鸣,胸闷,喘咳不能平卧,咯痰不易,多于夜间为剧,白昼较轻。但因体质及副因的不同,主要的可见下列诸型。

1.表寒实型兼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表证,口不渴,脉浮、滑、弦紧、有力等,苔白腻滑润,宜辛温宣肺。常用方剂有麻黄汤、华盖散、三拗汤、小青龙汤、金沸草汤、九宝汤。

2.表寒里热型其症兼有表证而咳痰黄黏,口苦口干,脉见浮滑数,苔黄者,宜辛凉宣肺法。常用方剂有越婢加半夏汤、麻杏石甘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射干麻黄汤、千金定喘汤、五虎二陈汤、大前胡汤、牛蒡汤。

3.痰热型不兼表证,畏热,口苦,口黏,口干,便难,脉滑数,苔黄厚腻,宜清热豁痰。常用方剂如葶苈大枣泻肺汤、泻白散、瓜蒌根汤、桔梗二陈汤、贝母煎、清气化痰丸、滚痰丸、平气汤、加减泻白散。

4.寒痰型不兼表证,痰多而稀,不干而润,脉沉滑或迟滑,苔白厚腻,宜祛寒化痰。常用方剂如皂角丸、导痰汤、冷哮丸、千缗汤。

5.肺胃两滞型症兼不思饮食,呕恶,腹胀,噫气,胃内不舒等,脉兼滑,苔厚腻者,宜苏子降气汤、保和汤、资生丸。

6.肺虚型无外感证而兼肺虚者,宜补肺平喘,常用方剂如人参散、五味子汤、人参理肺汤。

7.脾虚型无外感证而兼脾虚者,宜培土生金,常用方剂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加味六君子汤。

8.肾虚型外无表证而兼肾虚者,宜补肾纳气,常用方剂如麦味地黄汤、桂附八味丸、大补元煎、大营煎、黑锡丹、郑相国方。

五、预防

本病宜注意保暖,尤其在天气剧变时,更应防其受凉。宜多接触阳光,行深呼吸及气功疗法,太极拳等均对治疗有助。饮食宜甘淡,忌肥浓、生冷、过酸、过甜、过咸及烟酒。海鲜,如虾、蟹、黄鱼、鲤鱼、鳝鱼等等,均能引起发作,但因人而异。

贴敷治疗处方

1.复方麻黄散(《脐疗治百病》)

主治:哮喘,症见胸闷气紧,咳嗽,吐清稀白色痰,喉间痰鸣,伴恶寒,舌淡,苔薄白,脉浮滑。

处方:麻黄15g,细辛4g,苍耳子4g,延胡索4g(醋炒),公丁香3g,吴茱萸3g,白芥子3g,肉桂3g。

用法:诸药共研为细末,取药末适量,用脱脂药棉薄裹如小球,塞入患者脐孔内,以手压紧使其陷牢,外以胶布贴紧。隔2日换药1次,10日为1个疗程。一般贴药1~2个疗程可痊愈。如贴药未满1日,脐孔灼热发痒时,应立即揭下贴药,待过1~2日,脐孔不痒时再换药球续贴之。

2.复方白龙苏散(《家庭脐疗》)

主治:哮喘。

处方:白果、苏子、地龙、佩兰、川椒、野荞麦根各等份。

用法:诸药压粉,装瓶备用。每次取药粉1g,以白酒调成膏状,纳入脐中,常规方法固定。每日用药1次。

3.加味麻膏散(《敷脐妙法治百病》)

主治:热性哮喘。

处方:麻黄、生石膏、甘遂、杏仁、白芥子、明矾各等量,米醋适量。

用法:将前6味药物混合共碾成细末,贮瓶密封备用。用时取药末适量,以陈醋调和如泥状,敷于脐上,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7次为1个疗程。

4.麻萸芥姜糊(《中华脐疗大成》)

主治:支气管哮喘。

处方:麻黄、吴茱萸、白芥子各15g,姜汁适量。

用法:将前3味药共碾成细末,过筛,贮瓶备用。用时取药末适量,以姜汁调和成糊状,塞入脐孔内,外以胶布固定。每2日换药1次,6次为1个疗程。

5.加味麻黄香桂散(《敷脐妙法治百病》)

主治:慢性支气管哮喘。

处方:白芥子、半夏、麻黄、公丁香、肉桂各12g。

用法:将以上诸药混合共碾成细末,过筛,贮瓶密封备用。临用前,取药末适量,填满脐窝,外以敷料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7次为1个疗程。

6.麻杏石甘散(《中华脐疗大成》)

主治:肺热喘咳。

处方:麻黄10g,杏仁9g,生石膏15g,甘草6g。

用法:上药共研末,每次取药末3g,温水调糊敷脐部。每日换药1次。

7.茸桂膏(保肺膏)(《中国膏药学》)

主治:哮喘(支气管喘急)。

处方:鹿茸60g,上肉桂12g,防风90g,生绵黄芪90g,党参90g,炮姜18g,酒炒黄芪18g,苏叶12g,母丁香18g,明附片60g,白术30g。

用法:肉桂、丁香研末,余药用清水mL浸一宿,次日入锅中煎,至水干之后,再将药倾入菜油mL同煎至药枯,过筛去渣,再煎沸,入黄丹g,然后将肉桂、丁香末加入和匀,收膏摊布上。贴背部第4、5胸椎体交界处两侧。

8.毛茛膏(《中国灸法集粹》)

主治:喘息性支气管炎缓解期及轻度发作的患者。

处方:取毛茛全草洗净阴干,研末,密贮备用。

用法:每人每次取药粉4~6g,以鲜生姜汁调成稠膏状。用正中剪有绿豆大孔的胶布数块,将小孔对准定喘、肺俞、膈俞(脾虚者加脾俞,肾虚者加肾俞)等穴位贴好。

再取药膏如绿豆大,放于穴位上,上贴敷胶布以防药膏脱落,至局部有灼痛感,即可揭下药膏。于夏季初伏、中伏、末伏各贴敷1次,晴天中午12点前后贴疗效最好,一般连续贴敷3次为1个疗程。

9.白芥子糊(《中国灸法集粹》)

主治:喘息性支气管炎缓解期。

处方:生白芥子末适量。

用法:用清水或生姜汁调成糊状,贴敷于上背部肩胛间区,每次敷灸30~6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3次为1个疗程。敷灸时患者局部皮肤红晕、发热、微痛,有时可起泡。

10.止咳平喘膏(《穴位贴敷治百病》)

主治:哮喘。

处方:黄芩、大黄各30g,麻黄20g,细辛6g,葶苈子24g,丹参15g。

用法:将上药研为细末,取药粉适量,用鲜生姜汁调拌成糊状,制成约0.px×25px×50px大小,敷于大杼、定喘、肺俞(双)、天突、膻中穴上(每次6~7穴),贴8~12小时取下。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

11.复方炙白芥子膏(又名冬病夏治消喘膏)(《中国灸法集粹》)

主治:哮喘发作期或缓解期的治疗。

处方:炙白芥子21g,延胡索21g,甘遂12g,细辛12g。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制成散剂,装塑料袋备用。以上为1人1次用药量,在夏季三伏天使用。使用时每次用上药1/3的药面,加生姜汁调成稠糊状,并加麝香少许,分别摊在6块直径约px的油纸(或塑料布)上,贴敷于肺俞、心俞、膈俞处,最后用胶布固定。一般贴敷4~6小时,如果敷后局部有烧灼疼痛感,可提前取下,如果敷后局部有发痒、发热舒适感,也可多贴敷几个小时,等药物干燥后再揭下。每隔10日敷灸1次,即初伏、中伏、末伏各1次,共敷灸3次。可用于哮喘发作期或缓解期的治疗,一般连续贴敷3年。

12.麝香大蒜贴(《中国灸法集粹》)

主治:哮喘发作期或缓解期的治疗。

处方:麝香1~1.5g,紫皮蒜10~15头。

用法:取麝香1~1.5g,研成细末,再将紫皮蒜10~15头捣成蒜泥,于农历五月初五(端阳节)中午近12点,让患者俯卧,以肥皂水、盐水清洁背部皮肤,中午12点整,先将麝香均匀地撒在第7颈椎棘突至第12胸椎棘突宽8分~1寸的脊背中线长方形区域内,继将蒜泥敷于麝香上,贴敷60~75分钟后,将麝香及蒜泥取下(小儿患者如不能耐受疼痛,可于敷药后30~40分钟取下),清洗局部,然后涂以消毒硼酸软膏,再覆以塑料薄膜,胶布固定即可。每年敷灸1次,可连续贴敷3年。

13.复方桃仁糊(《中国灸法集粹》)

主治:哮喘发作期。

处方:桃仁60g,杏仁6g,栀子20g,胡椒3g,糯米2g。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鸡蛋清调制成糊状。将药糊分成4份,贴敷于双侧涌泉及与涌泉相对的足背阿是穴处,用油纸覆盖,胶布固定,敷灸12小时后去药洗净,然后隔12小时再贴敷第2次,贴敷3次为1个疗程。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就点击一下右上角“三个点”分享到朋友圈吧(^_^)。回文章顶部,点“国医传承行动”进行订阅。

点击个人资料可以“查看历史消息”。谢谢~

全国咨询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专家
北京治白癜风的大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omians.com.com/zfyb/477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