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治要点,这些要掌握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亦可称作“无痛性心肌缺血”或“隐匿性心肌缺血”,在临床上指有明确的客观证据证实发生了心肌缺血(如心肌血流灌注提示缺血、心肌代谢异常、心电图提示缺血、左室功能下降等),但患者未见明显胸痛或与心肌缺血相关的主观症状的临床表现。

《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详细介绍了SMI的定义,可能机制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以下主要为指南中关于SMI的诊断和治疗部分内容。

 

SMI的诊断

SMI以客观检查为主要诊断依据。动态心电图监测是较为方便可靠的诊断方法之一,可连续记录日常生活中的发作频度、持续时间、缺血程度,以及缺血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其他方法例如心电图运动试验、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等亦可证实SMI的存在。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IVUS)可确切地观察冠状动脉管腔和管壁的变化。

1.动态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可监测心肌缺血在日常生活中的持续时间、频度、缺血程度、动态变化规律、与日常生活活动的关系等,是目前公认的用于监测SMI的最简单而常用的方法。动态心电图还可观察心肌缺血时心电图改变出现在哪些导联,计算ST段压低的程度(ΣST)可初步估计冠状动脉病变的范围与程度。

动态心电图诊断SMI的标准为:

①R波为主的导联,J点后80毫秒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0.1mV,或上斜型下移≥0.2mV,持续时间≥30秒或≥30次心跳;

②原有ST段下移者应在原基础上再下移≥0.1mV,持续时间≥30秒或≥30次心跳;

③若为ST段抬高,则ST段抬高应≥0~0.15mV,持续时间≥30秒或≥30次心跳。

2.心电图运动试验

心电图运动试验用于检测平时心电图正常而存在SMI危险因素的人群。

心电图运动试验诊断心肌缺血的阳性标准为:

①运动中或运动后J点后80毫秒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0.1mV,或上斜型下移≥0.2mV;

②运动中或运动后J点后60毫秒ST段呈水平型或弓背向上型抬高≥0.1mV;

③运动中或运动后出现收缩压下降≥10mmHg,或出现室性奔马律,新的心尖部全收缩期杂音,或心率不升(<次/分),且除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未停服β受体阻滞剂者;

④U波倒置。

终止指征:

①在无病理性Q波导联ST段抬高>1.0mm(V1或aVR除外);

②收缩压下降>10mmHg且伴有其他缺血证据;

③中度至重度心绞痛;

④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共济失调、眩晕、晕厥;

⑤低灌注体征,如发绀、面色苍白;

⑥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⑦检查心电图或收缩压在技术上发生困难;

⑧患者要求终止。单纯性期前收缩、新发生的轻度心绞痛等,不再作为绝对终止指标。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患者检查过程中由于运动量不足,未达到目标心率而提前终止试验可能造成假阴性结果,需要进行鉴别。

3.负荷超声心动图

目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为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试验。

阳性标准为:

①出现2个或新增2个节段性室壁运动、室壁增厚率异常;

②心电图上出现ST段压低≥0.2mV,或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

超声心肌造影的三维成像可显示梗死、缺血心肌的部位、面积、大小、局部心功能等,对心肌缺血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进行心肌超声造影检查时,灌注正常的心肌组织呈现造影剂增强效应,缺血区域出现造影剂灌注缺损,二者形成明显的分界线,三维成像可以对灌注缺损区单独提取并进行立体显示,直观地了解灌注缺损区的空间分布。

4.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常用的显像剂主要是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Tcm-MIBI)。局部心肌摄取核素的量与冠状动脉血流成正比。另外18F-FDGPET/CT心肌代谢显像是用18F-FDG测定心肌组织的糖代谢来评估患者的心肌活力,是目前公认的心肌活性测定的金标准。

其他检查措施还包括: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磁共振成像、冠状动脉造影等。

SMI的预防

对于SMI患者,有效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十分重要。严密监控糖尿病、高血压及高脂血症,戒烟酒、合理饮食等措施可预防SMI。临床医生应对SMI患者定期随访,必要时可做心电图、冠状动脉CT等,以指导其合理用药。

SMI的治疗

SMI的治疗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治疗原则相同,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及外科手术。

治疗原则上包括扩张冠状动脉、抑制β受体信号传导通路活性、减慢心率,减轻心肌细胞氧耗,降低血小板活性,降脂及保护血小板内皮功能等。

药物种类包括: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CCB、抗血小板药物及他汀类药物。

硝酸酯类药物可减少SMI发生率及缺血发作的持续时间,β受体阻滞剂和CCB可减少缺血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以减少缺血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进一步提高患者存活率;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及他汀类调脂药物可将血脂控制在满意水平,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稳定动脉粥样斑块并防止SMI进一步恶化。中医理论中活血化瘀类的药物对于SMI的症状控制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目前ASIST研究,TIBIT等临床试验均证实了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CCB对于SMI治疗有效,虽然目前尚未有研究证实上述药物治疗可改善SMI患者的预后,但SMI与有症状的心肌缺血用药方案相同,该方案可有效改善心肌缺血的症状及预后,对于SMI患者来说目前还应采用类似药物治疗,而对于已经发展为缺血性心肌病或出现心力衰竭症状的患者,应使用改善心力衰竭预后的药物。

来源: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10(6):1-.

赞赏

长按







































治白癜风有什么偏方
哪儿治疗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fengazl.com/zfyb/368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