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医文化,却也不反对现代西医,对疾病的认识力求全面而客观!
西医认识
脑梗死旧称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脑梗死的临床常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脑梗死占全部脑卒中的80%。与其关系密切的疾病有:糖尿病、肥胖、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各种原因的脱水、各种动脉炎、休克、血压下降过快过大等。临床表现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言语障碍、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脑梗死不仅给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威胁,而且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沉重的负担。
脑梗死作为一种突发性脑部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坏死程度因血栓部位及大小不同而有差别。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发病较急,多无前驱症状,局灶性神经体征在数分钟至数小时达到高峰,并且多表现完全性卒中,意识清楚或轻度意识障碍,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栓塞导致大面积脑梗死,可发生严重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和昏迷,少见痫性发作;椎-基底动脉系统栓塞常发生昏迷,个别病例局灶性体征稳定或一度好转后又出现加重提示梗死再发或继发出血等。(医学百科)
中医认识
脑梗死即中风病,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
中风,本质是因为土湿阳败,四肢失去功能,又外感风邪。四肢为诸阳的根本,营气、卫气的循环,探究其根原,还是来源于脾胃之气。脾土左旋,水升而化血,胃土右转,火降而化气。血藏于肝,气统于肺,气运行在经络外,叫卫气;血运行在脉内叫营血。四肢的轻健柔和,营卫的滋润兴盛,均源于脾胃的灌注。
一旦阳亏土湿,中气不能到达四肢,四肢经络,凝涩不畅通,卫气阻梗,则产生麻木。麻木病,是肺气的郁积。肺主皮毛,卫气郁遏,不能温和皮毛,所以皮肤枯槁而顽废。至于各种筋病,肝掌管筋的伸缩而交会于关节,脾土湿肝木郁,风动血耗,则筋脉结涩,肢节枯硬。中风又分中经络和中脏腑:
中经络
偶然有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郁伤,又遇到风邪侵袭,使皮毛郁闭,进而郁积经脏,导致经络失去津液濡养而枯燥,就会发生筋脉急挛,关节屈而不伸,肌肉疼痛麻木。
中脏腑
脏腑的湿盛,则化生阴浊,堵塞清道,蒙蔽心神,导致心神迷乱不能说话,愚钝无知。人身的气,郁积就会生热,又因为皮毛被风邪所伤,导致孔窍闭塞而不能散出郁热,郁热只能在内部耗伤筋脉关节的津液,使筋脉关节屈伸不利,进而形成瘫痪。
脏和腑,相当于肢节的根本,肢节,相当于脏腑的枝叶,根本已经被拔出,枝叶必然凋零憔悴,所以中风不全是因为风邪而发病。通常认为,风邪是外邪致病的先导,它变化没有常态,引起的疾病也千奇百怪。其实风对于每个人都一样,但是有的人发病,有的人不发病,是因为每个人的正气胜虚不一样,正如《内经》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中风的病证,起因于脾土湿,脾土湿又原于肾水寒。正常情况下,土克水。如果寒水太强就会反侮脾土,脾土破败不能把气血输送到四肢,一旦被七情内伤,加上风邪外袭,则发病中风。
肝藏血而左升,肺藏气而右降,气分偏虚,而发病于身体右侧,血分偏虚,而发病于左侧。半侧身体虚衰日久而枯槁,所以叫偏枯。左半偏枯,对应的病在足大指,足厥阴肝经行于足大指。如果手大指也发病卷曲,则是血中的气滞。右半偏枯,对应的病在手大指,手太阴肺经行于手大指。如果足大指也卷曲,则是气中的血枯。探究身体左右偏枯,足大指没有不发病的,因为足太阴脾经过足大指,太阴脾土的湿,才是左右偏枯的根原。
土湿则肾水必寒,其中也有湿郁而生热的,然而热在上而不在下,热在肝胆而不在脾肾,而肝胆的燥热,终究不如脾肾寒湿的多,多数情况下适宜用药温燥水土,以通达肝木的郁积。风袭于体表,肝木郁积,木郁风生,耗伤津血,所以发病痉挛,木通达则风止息,血液循环恢复筋脉也柔软,则卷缩自然伸开。病人血枯筋燥,适宜使用阿胶、首乌之类,不过应当适可而止,过量的滋阴药则滋湿而更加败坏脾阳。
桂枝乌苓汤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首乌三钱
茯苓三钱 砂仁一钱
煎大半杯,温服。治左半偏枯者。
中下寒,加干姜、附子。
黄芪姜苓汤
黄芪三钱 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生姜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治右半偏枯者。
中下寒,加干姜、附子。病重者,黄芪,生姜可用一二两。
另外附一个不分左右的代表方:
补阳还五汤
黄芪生,四两[g];当归尾二钱[3g];赤芍一钱半[5g];地龙一钱[3g];
川芎一钱[3g];红花一钱[3g];桃仁一钱[3g]。
用法:黄芪初用一、二两,以后渐加至四两。至有效时,日服两剂,两剂服至五六日,每日仍服一剂。
中风病导致肢节卷缩,适宜用中药溻渍的方法。右半身偏枯的,用黄芪、茯苓、生姜、附子,左半身偏枯的,用首乌、茯苓、桂枝、附子,研末入布包,热熨病处关节,药气透彻,则寒湿消散,筋脉柔和,卷缩自然松开。药用布巾包住,外以火炉加温,三四次后,气味稍减,另换新药。(现代有仪器加热,比以前的做法更为简便。)时间长了经络温畅,会发出一身臭汗,气味非常难闻,胶粘如同饴糖,然后肢体就慢慢灵活松软,并且屈伸自如了。
病人神迷不清的,是胃土的上逆,舌硬不能说话的,是脾土的下陷。因为胃土上逆,浊气郁蒸,化生痰涎,迷塞心窍,所以眼花耳聋不知人事;脾土下陷,筋脉紧急,牵引舌本,使舌头缩短不能伸展,所以艰涩不顺甚则不能言语,这都是因为湿气的旺盛。仲景《金匮》说:邪气进入到腑,就不能辨别亲人,邪气进入到脏,舌就难说话,风邪外袭,郁闭了脏、腑的气机流动,而不是风邪从外进入到了藏腑!所以一切羌活、独活、秦艽、防风等驱风的方法,对于严重的偏枯是没有什么作用的!惟有病在浅表经络,只出现口眼偏斜的,可以解表,用茯苓、桂枝、甘草、生姜、浮萍,略微发汗,偏斜即止。
病人大便结块干燥,本源于风动血耗,而风动的原由,则是因脾土湿而肝木郁,治疗方法宜用阿胶、苁蓉,清风润燥,以润滑大肠。结块严重的,重用苁蓉,滋润其枯槁。龟板、地黄、天冬之类,滋湿败阳,当慎用或不用,中气一败,则病情更加严重了!尤其注意大黄的使用,患者本来就气血虚弱,大黄苦寒,会更加损伤患者中气!
病人痰涎壅塞,迷惑不清的,应该用葶苈散下之,痰去则神清。
葶苈散
葶苈三钱 白芥子三钱 甘遂一钱
研细,每服五分。痰饮即从大便排出。
中风重在辨别病位,分清脏腑,调理气机升降。以上就是关于中风的一些中医解释,有异议或有新想法的欢迎留言交流!
了解更多医生专家科普
爱问医康 吸取健康新知创建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