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中医程医生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表

微信营销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rwdy.com.cn/chaoliu/xinchao/1029.html

经方中医程医生: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表部之第2条、第3条

一、名称与概念

一、表部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此两条,言太阳病又分中风、伤寒两种,即所谓子目也。

此所谓中风,绝非猝然倒地、口眼斜之中风。此所谓伤寒,亦非书名《伤寒论》之伤寒。猝然倒地之中风是脑病,此中风是外感热病,犹俗所谓伤风耳。书名《伤寒论》之伤寒,是广义的,包括多数急性热病而言,此伤寒是狭义的,亦是外感热病。故《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难经》虽系伪书,然伤寒之中又有伤寒,即是广义、狭义之别。可见伤寒之名,自古相传有广、狭二义也。夫俱名中风,而有迥然不同之两种病,俱名伤寒,而有广、狭不同之两意义。虽似漫无准则,但此等名称,有长时间之历史沿革,若欲率然重为订定,则尚非易事也。

中风与伤寒,皆是太阳病,故皆见脉浮、发热、恶寒之证。太阳既必脉浮,可知中风之脉缓,是浮而缓,伤寒之脉紧,是浮而紧也。抑缓之与紧,是脉象,是指端之触觉,初学者骤难辨析。

凡鉴别诊断,当取显然易见之证候,故中风、伤寒之鉴别法,不在脉之缓紧,不在热之已发、未发,不在恶风、恶寒之异,不在体痛、呕逆与否,而在病人之有汗、无汗。且缓脉常与自汗并见,紧脉常与无汗并见。中风条固明言汗出,伤寒条则未言无汗,然而知其无汗者,以其言脉紧也。凡无汗之病人,其皮肤必干燥,若皮肤略觉潮润,或时时微汗出,即为有汗。

中风、伤寒,皆因抵抗病毒而发热。发热者体温过高,不适于生活,于是出汗以放散其热。是中风虽已发热,而调节体温之机能,犹未失生理常态也。伤寒则发热而不汗出,此必因毒害性物质影响,使皮肤汗腺失其调节之职,有以致之。故伤寒之毒,当盛于中风。在临床上,伤寒之热度,亦高于中风。然其预后,伤寒辄一汗径愈,中风则传变较多,此则临床医生所不可不知者。

伤寒因皮肤汗腺及浅层动脉之紧张,热血不得达于肌表,故恶寒而脉紧。紧者紧张,与弦脉稍近,非急速之谓。中风反之,故恶风而脉缓。恶风由肌腠疏松,不耐风袭之故。脉缓谓宽柔,非谓迟缓。伤寒之体痛,亦因发热汗不出所致(详二卷三十六条——35条)。呕逆则为兼见之或然证,非正证,然亦可见正气有上逆之势焉。

成无己《明理论》云:恶风则比之恶寒而轻也。恶寒者,啬啬然憎寒也,虽不当风而自然寒矣。其恶风者,谓常居密室之中,帷帐之内,则舒缓而无所畏也。一或用扇,一或当风,淅淅然而恶者,此为恶风也。

丹波元简《伤寒论辑义》云:人之感邪气,其表虚泄而汗出者,名为中风。其表实闭而无汗者,名为伤寒。其实,受邪之风寒,不知果何如,只就其表虚、表实,有汗、无汗,而立其目,以为处疗之方耳。故不曰此伤寒也,此中风也,而下名为二字,其意可自知也。

渊雷案:

风与寒,皆为六淫之一,古人以为外感病之病原。考其实际,风乃空气流动之现象,寒乃人体之感觉,初非真有一种物质名风、名寒者,入而客于人体也。所以名为中风,名为伤寒,亦自有故。《内经》之法,以寒属冬,以风属春。春主舒散,冬主敛藏,此固征诸外界事物而可信者也。热病之无汗者,肌腠收缩,有似乎冬之敛藏,且大多数发于冬日,故名之为伤寒。其有汗者,肌腠疏缓,有似乎春之舒散,且大多数发于春日,故名之为中风。《伤寒论》虽非《内经》嫡胤,要亦有其因袭之处,后人误以为真有风寒之邪,入而客于人体,非但违背事实,抑亦不知古人命名之意矣。

山田氏云:阴阳俱三字,王叔和所掺入,宜删。原夫脉之动于周身也,是一血气之所贯。是以人迎、气口、太冲、趺阳,均无间断,岂复有阴阳、尺寸之可分别者哉。故其分阴阳,论尺寸者,皆未知脉之所以为脉者耳。故论中言脉者百五十许条,未尝分阴阳尺寸也。可见其间称阴阳、尺寸者,皆是王叔和所掺,绝非仲景氏之本色也。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fengazl.com/zfyb/1184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