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健雄中医院肝胆外科
吴健雄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医院腹部外科、肝胆外科主任,国家癌症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近30年来一直从事肝胆胰腺癌、胃肠癌及乳腺癌等常见肿瘤的诊断治疗研究,具有丰富的肿瘤外科临床工作经验,长期坚持走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相结合的肿瘤防治科研道路,重点开展原发性肝癌及肝转移瘤(结直肠癌肝转移等)的治疗研究。多年来在国际原子能机构、英国牛津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卫计委、北京市科委及中国医学科学院等资助下,与国家重点实验研究室合作,一直从事新型肿瘤标志物的应用研究和肝癌、大肠癌的治疗研究。在中国,5cm以内的肝癌定义为小肝癌;2cm以内定义为微小肝癌。相当一部分微小肝癌患者体循环中可见肝癌细胞,并且在术后微小肝癌标本之中可见门静脉肝癌细胞浸润。尽管肝癌复发率很高,但最终复发主要为肝内复发,占到复发总数的90%。这提示我们需要注意防止肝癌侵犯血管后远处转移;另外,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免疫功能,有助于术后肿瘤控制。目前为止,虽然目前存在治疗肝细胞癌的标准药物和正在研究中的中医系列药物,但是尚无治疗肝细胞癌的特效药。
半个世纪前,我国肿瘤学前辈提出了肿瘤综合治疗的概念。这一概念强调局部与整体并重,肿瘤分期与个体化治疗结合,生存期与生活质量兼顾,并特别注重有效治疗手段有计划的合理安排。这就是综合治疗的基本原则。
规范的综合治疗肝癌治疗方法多样,涉及各个科室、各种技术和手段,包括手术、消融、血管介入、放射治疗、内科治疗和中医药治疗等几大类。靶向、基因、生物、化疗都归属于内科治疗。最有效的治疗是手术,最重要的治疗是多科的有机合作。
综合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根本问题外科治疗过程中,要提高综合治疗的意识。外科治疗是综合治疗的一个环节,前来就诊的患者中大概只有20%的患者有机会接受手术治疗。综合治疗,一方面旨在提高不可手术切除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希望将部分不可切除患者通过综合治疗达到可进行手术切除的条件。
疑难病例的多学科综合治疗近年来,中医院肝胆外科每周定期举办肝胆疑难病例多学科整合医疗会诊,已接纳数百例病人。参加科室包括肝胆外科、介入科、放疗科、化疗科、肝病内科、影像科、超声射频科、中医科、病理科、临床营养学科等。其中特别强调时限问题,对于既定方案可通过绿色通道,病情紧急的患者优先治疗,放疗、介入、手术都必须在一周之内落实实施。
某62岁肝癌患者,医院进行6次介入治疗,肿瘤扩大,肝功能受损。转到本院后,在进行充分准备后,手术顺利。术后进行严格复查,术后4个月肝脏中叶出现微小病变,很可能为第二个原发肿瘤。对于该肿瘤,进行了射频微创治疗。该患者术后至今一年半的时间,生存状态良好。
外科医生一定要摆正自己在肝癌治疗之中的位置,尽管目前外科治疗仍是大多数实体瘤首选的、主要的,甚至是一些肿瘤唯一的治疗措施,但医生要根据具体病人的身体状况进行区分,界定整体治疗方案;对于疑难病例进行多学科专家会诊,确定最适宜的治疗方案。
发挥中西医优势协同治疗在香山科学会议中提出了四条中西医互补的原则:
平等原则,中、西医药同等重要,需要根据患者病程、病情进行界定。中心原则,是指以人为本、治病救命。早期原则,强调二级预防、提倡中医的早期介入。全程原则,中西医互补治疗贯穿不同病期、主辅有别。
中西医有各自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西医更多强调实验科学和精准化,中医强调整体观和系统论。因此,中医专家郑伟达教授提出了“四位一体”整体化治疗:心疗是前提,药疗是关键,食疗是基础,体疗是补充。在疾病的不同时期,对不同的患者有所侧重,但都是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根据WHO研究显示,影响人类健康的最重要因素是个体生活方式。医疗工作者一定要有整体观念,治疗要针对患有肿瘤的机体,而不仅仅是治疗肿瘤。
在杭州市举办的中国未来医学论坛中,针对两句话达成共识:“临床疗效是医学唯一评价标准”,“未来医学将以中国传统医学整体观、动态、开放的思想为主导“。
临床医师的核心工作——有机协调临床医师的核心工作就是通过探讨和协商,有机协调局部治疗、区域治疗和系统治疗,针对疑难病例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局部治疗指针对肝脏局部进行治疗,包括肝脏局部手术、消融、放疗;区域治疗指的就是血管介入治疗(如TACE)、肝移植等;系统治疗指的是全身药物治疗,包括生物、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全身化疗,中医药和营养治疗,此外心理治疗也属于全身治疗。
肝细胞癌的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在肝癌的综合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目前研究表明,肝细胞癌属于放射敏感肿瘤,其放射敏感性相当于低分化鳞癌。并且放疗适应症覆盖面广,包括肝功能差的患者进行精准放疗、残留和复发的放疗、术前门静脉瘤栓、腔静脉瘤栓和肝静脉瘤栓的放疗等。
阶段性成果与展望中央型肝癌随机对照分组研究,入组病例例,结果显示术后定点放射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术后无复发生存率,手术后的辅助治疗以放疗为主,还包括中医、抗病毒治疗、生物免疫等,小肝癌组5年生存率甚至已达到75.3%。研究结果受到了国际同行评议专家的支持和鼓励。
本文来源于亦邻云学院,由亦邻网(肿瘤评论)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点击页面上方“肿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