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大家张锡纯论治中风的特色治疗2

胃气以下行为顺,冲气以敛藏为常。张氏认为中风证“因肝火上升,恒引动冲气、胃气相并上升,是以其脏腑之间觉有气上冲也……此宜治以镇肝、降胃、安冲之剂,而以引血下行兼清热之药辅之”。因此,在治疗上除用镇肝降逆药外,十分注重降胃安冲,复利气血下行。其降胃安冲首选生代赭石,盖“其重坠之力能引胃气下行……更能引胃气直达肠中以通大便……兼能镇安冲气使不上冲……能制肝木之横逆,使其气不上干……更能引浮越之相火下行……其力能降通便,引火下行,而性非寒凉开破,分毫不伤气分”。一药而具平肝、降胃、安冲之功,为中风证治不可多得之佳品。其次选用生龙骨、牡蛎,因两者“皆善镇肝敛冲……敛正气而不敛邪气”。以上三药,降逆而不伤正,敛冲又不留邪,值得借鉴。

中焦为气机升降枢纽,故脾胃升降之功协调与否,对中风发病有一定影响。张氏指出“胃腑之气不能息息下行传送饮食,胃气不能下行,且更转而上逆,是以有种种诸病也”。说明中风证肝阳上亢,气血上逆,与脾胃升降密切相关。因脾气不升,胃气不降,失其转化饮食水谷之功,则停食生痰在所必然。鉴于此,张氏在中风证治中,常配伍生鸡内金、苏子、生山药等消食化痰之品,以斡旋中焦气机。推测其用意有二,一则通过消食化痰,使中焦气机升降复常,有利于肝阳平潜及气血下行,二则在于复健中气,避免大剂金石药重伤胃气,具有运脾健胃,斡旋中焦气机的治疗作用。对于临床习用金石类药而又忽略胃气者,应从中受到启迪。

中风证治以火热立论者,首推金元刘河间。张氏认为河间主火之说,“实激发于外感之风生热,内外两热相并,遂致内风暴动……所以河间独借白虎汤,以泻外感之实热”。与肝火上冲之病机有所不同。并进一步指出:“肝为将军之官,不治则易怒,因怒生热,煎耗肝血,遂致肝中所寄之相火,掀然暴发,夹气血而上冲脑部,以致昏厥。”因此,张锡纯在中风证治中,亦配伍清热泻火药,抑制肝火上冲。如镇肝息风汤方后注云:“心中热甚者,加生石膏一两。”即是其例。此外,张氏用镇肝息风汤,常酌加龙胆草、生地黄等,以增强疗效。可见,中风证治以清热泻火为法非张氏首创,但于镇肝息风方中配伍清热泻火药,则别开生面。

张氏认为中风偏枯有“脑中血管充血过度”与“胸中大气虚损过甚”的不同,故对王清任以气虚立论,重用黄芪峻补气分的观点,持一分为二的态度。指出:“若遇脉之虚而无力者,用其方(补阳还五汤)原可见效,若其脉象实而有力,其人脑中多患充血,而复用黄芪之温而升补者,以助其血愈上行,必至凶危立见,此固不可不慎矣。”强调补气活血法在中风治疗中有所针对,避免其以偏概全之弊。张氏运用补气扶正法有三个特点。一是辨证论治,首分标本缓急。主张脑充血兼偏枯者,先“将脑充血之病治愈,而肢体之痿废仍不愈者”,才能补气扶正,以助血脉流通。二是配伍补气扶正药,并非完全用于补虚,乃借方中行气活血之力,相辅相成,而达流通血脉之功。三是补气扶正与镇肝平冲、引血下行法合用,相反相成,而收流通血脉之效。张氏指出脑充血兼偏枯者,“欲化其瘀塞,通其血脉,正不妨以黄芪辅之。特是其脑中素有充血之病,终嫌黄芪升补之性能助血上升,故方中仍加生赭石、牛膝,以防血之上升,即所以监制黄芪也”。不难看出,张氏较王清任补气活血法有所发展,与其重用黄芪四两大补元气不同,若能结合运用,则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张锡纯中风论治的特色,以理论衷中为前提,医疗实践作基础,继承前人用药经验,并有所创新与发展。因此,张氏提出的中风治疗大法,以及创制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迄今仍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对现代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与治疗,不无启迪。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看的好
北京权威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fengazl.com/zflb/77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