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王玉民教授,在心脑血管领域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一位有着彻底性创新的人,提出了“高血压三阶段通络法”的先进理念,对于提升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水平具有重大意义。然而王教授的求学之路却曲折万分!
“八年基层”丰富了临床经验,夯实了中医理念从县城到省会,一路走来王玉民教授看到许多学习中医的同行者,有的成为学业有成的专家,有的被“西化”,有的干脆脱离了医疗行业。当今这种现象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中国各级医学院校每年招录的医学生约有60万人之多,最后却只有不到10万人能够成为医师,造成了大量的人才浪费。
王玉民教授本科毕业以后,医院中医科工作。医院当时只有一个中医科,没有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消化内科,肾内科等科室的划分。当时是什么科的病都治,可以说是内外妇儿各科的疾病都看。也因此王玉民教授积累了各个方面的治疗疾病的经验,使自己的中医知识得到了全面发展。
王玉民教授告诉我们:在这八年中最骄傲的不是自己考上了研究生,而是遇到了对自己一生事业有重大影响的一位中医老专家段毓仁院长。段老的人品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大医精诚。业务水平高,医术精;品德高,对人民诚。
说到这里,王玉民教授回忆道:“上班时间我常到他的门诊去观看他诊病,他看我比较专心业务就主动对我说:玉民,你坐在我对面。这个座位原本是给他儿子坐着跟随段老学习中医的位置。由我先给病人诊断、处方,对于自己把握不准的就让段老处方。这真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我在门诊跟随段老三年”。这三年每天能看四十多例病人,积累了单纯应用中药汤剂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丰富经验,也树立了牢固的中医思维理念。
王玉民教授认为:中医学是一门应用学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医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需要不断地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他的理念也得到了业内的广泛认可。
“坚定方向”深耕科研创新基层八年后,王玉民教授决定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准。于年考取了陕西中医学院的内科硕士研究生,从师于中医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研究方向是中医治疗中风病等脑血管病的临床与理论研究。张学文导师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把自己的丰富临床经验,通过系统整理研究上升为理论,从而提出新的中医理论学说的大师级医师。
医院打下了深厚的中医基础,跟随张教授学习,能够比较容易发现他的学术专长。跟随张老师几年的临床学习,感觉到以前只是注重对各科的病都治疗,没有下功夫去深入研究某一科或某一领域的专科专病。有了全面知识,然而缺乏专科的特长,不专就难有创新,难有自己的见解和创新也就没有自己的独特的经验积累!在校三年,王玉民教授感觉最大的收获就是:学到了中医学的科研方法。
“临床实践”开创中医融合治疗新方向接诊无数的患者,王教授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有一位老太太:血压处于/mHg十几年了。有严重的肾功能不全和心功能衰竭,由于心衰导致胸闷气喘,不能平卧休息,几年来每晚都是半躺在床上睡眠,苦不堪言,身体异常的消瘦。几乎寻遍了省里的各医院的心内科等先后十多次都未能缓解,血压控制不住,心衰肾衰也就不能根本好转。
王玉民教授他们采用中西药结合的治疗方法,用了前后三个月病人心衰肾衰基本恢复正常,病人可下床自主活动。此后,病人继续用汤药治疗,多年均保持血压等各项指标在正常范围。中西医各有特长,通过深入的临床研究,找出中西医在每个疾病治疗方面各自的不足和长处,互相取长补短,有机的结合这样就才能使临床疗效提高一大步。
行医45年,王玉民教授一直这样教导他的学生:想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临床中医继承者,就必须经过认真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真正的理解继承中医学术思想观念阶段;把学到的中医知识运用于临床,积累丰富的中医医疗经验。
通过临床跟师,以及自己的实践,从临床实践中的亲身经历体会到中医的确切疗效,方能坚定对中医的信念;在专科领域能有深入学习,掌握中西医技术较为全面并有专长。通过中西药技术全面应用的对比,对中医的认识更深,了解了中西医的各自特长和不足,能做到胸有成竹,取长补短。才能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临床中医继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