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辩证论治是中医学学术思想核心,为中医学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医学诊断和治疗的原则方法。具有朴素的唯物观和科学的逻辑推理。针灸学是中医学的主要内容之一,针灸的诊断、治疗当然也要辩证论治。辩证论治是针灸诊断与治疗的方法与特色,这也是与西医的靶点治疗不谋而合。脑卒中,即中风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是目前所接受的的主流。在中医传统治疗中,针灸具有特别重要的有效技术。一个中风病患者,从急性期到恢复期、后遗症期,一系列中西医治疗,我们要从中医辩证的思维、西医解剖功能出发,针对性的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及九窍功能的恢复。下面我们从理论辩证体系出发进一步深化中医针刺的思维意识。
中风病十大辩证体系
1、辩神与气治疗中风,当重视调神,对神气在中风病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临床要运用不同的调神方法。“凡刺之法,必先调于神”,中风病急性期,病机关键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治疗重在开窍醒神,恢复神气的支配作用。换句话说,只有病人意识逐渐清醒了,我们的各种康复效果才会越好的体现出来;目前急性期意识障碍的患者,不管西医治疗还是中医治疗,首目标就促醒患者。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或窍闭已开,神伤气损而神呆滞、狂躁,当疏通督脉、调理神机。或窍闭持久,清阳不升,髓海亏耗,元神损伤,当滋肾健脑、填精补髓,或窍脱神散,阴阳逆乱,当窍敛神、平抑阴阳。
2、辩阴与阳指维护手足三阴三阳经筋的经气平衡。筋,肉之力,是产生力量的肌肉,经筋的经气体现在肌力上,上下肢屈曲属阴,伸展属阳,阴阳经筋缓急失衡则“大筋软短,小筋驰长,软短为拘,驰长为痿”。根据阴阳顺序,阴经经气为主为先,阴经经气先恢复,阳经经气恢复缓慢,故阴阳经气失衡。也就是临床上患者屈肌肌力恢复的比伸肌肌力恢复的快(内为阴、外为阳),下肢肌力恢复的比上肢快(上为阳、下为阴);故治则为先阴后阳、扶阳抑阴、平衡阴阳。上肢常用极泉、曲池,下肢常用足三里、三阴交,阴阳经穴相配,注重平衡手足三阴三阳经气,用于治疗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效果显著。
3、辩刚与柔偏瘫为中风主要后遗症,治疗效果在于肢体肌力恢复,也即十二经筋经气的恢复,经筋无力则柔软,经筋有力为坚刚。也就是临床上所见的很多患者各种动作都能做出来,但就是没有力量,特别一些精细功能;在神醒气至的情况下,增加柔弱经筋经气的力量为治疗重点,此时,治疗关键在于疏通经络,增加气血运行。故临床多选疏通经络抽动腧穴,增加患肢柔筋的经气。
4、辩缓与急缓急指十二经筋的舒缓或紧急,包含伸肌和屈肌肌张力降低与升高。“阴跷为病,阳缓则阴急;阳跷为病,则阴缓则阳急”,“阳跷病拘急,阴跷病缓”。也就是后遗症期,患者出现肢体肌张力增高;故下肢挛急着取跷脉为主,阴阳拘急则阴阳俱泻,阴阳俱缓则阴阳俱补。阴急阳缓治以扶阳抑阴,阴缓阳急治以扶阴抑阳,当补阴跷照海、泻阳跷申脉。上肢阴急阳缓,针刺极泉穴从阴引阳,行飞经走气之法;阳急阴缓针刺极泉从阴引阴,行循经走气之法,迟缓的经筋局部可多取穴,拘急的经筋局部取穴宜少。
5、辩本与末治疗偏瘫,要突出整体观念,注意局部治疗,悉心辩清本、末,重点解决正气与病损的关系,重点解决肢体与颈腰的关系,重点解决远端与近端的关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虽然恢复,但觉得腰膝酸软,倦怠乏力,也就是核心肌力差,则当重治以益气扶正。部分患者肢体恢复顺利,但颈软头低,或腰肌乏力,不能坐持,此时当强脊健腰,注重腰背局部治疗。再有上肢近端肩凝和肩关节的假性脱臼,上肢远端腕下垂,手指肿胀,下肢近端屈髋困难,下肢远端足下垂、足内翻,也是常见的重要症状。
作者简介:
李文博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毕业于天津中医药大学,师从石学敏院士,主要从事针灸治疗中风病及各种后遗症、骨关节疼痛、脊髓损伤等。运用石学敏院士“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遗症,中西医并用,针、药结合,治疗脑卒中后遗症及骨关节疼痛等内科疾病。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参与厅局级级课题4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篇,参与编著2部《针尖上的国医大师》、《临床中医适宜技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