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在学校学完教材还是一头雾水,还是不能顺利的走入临床?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我们的教材是否存在问题?为了将临床与理论结合,让理论更好的指导临床诊治,精一中医学社的成员一起重温了《中医基础理论》,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进行梳理,发现还是存在很多疑惑的,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就对《中医基础理论》里的疑惑与讨论进行总结。
问题二十:六腑—膀胱
膀胱的功能主要是贮存、排泄尿液,具有司开合的特性。其经脉与肾经相互络属,互为表里。
一.生理功能人体的津液代谢中,“肺为水之上源,脾为中源,肾为下源”,而下源水液最直接的储存和排出部位是膀胱,即水液经过小肠泌别清浊及肺气下行通调水道之后,经过肾阳的气化,一部分水液化气再次上行再利用,一部分则成为尿液下输并贮存于膀胱,最后排泄至体外。
二.和膀胱相关的问题
1.膀胱和津液《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中医理论中的膀胱通过气化来调节津液的运化出入。对于津液,《中医基础理论》定义如下: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和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唾液、关节液等,习惯上也包括代谢产物中的尿、汗、泪等。
对于膀胱调节津液的功能,古中医学认为膀胱也参与了津液至全身的输布,即膀胱所藏的一部分津液,可在气化作用下发挥对人体全身的营养作用,类似于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另一部则为废弃的尿液排出体外。但现代中医学,包括《中医基础理论》教材认为膀胱主要是贮存和排泄尿液。从临床实践来看,膀胱出现气化失常,表现为小便异常外,还可以有汗出异常、口渴等,临床可以恢复膀胱气化的方法治疗由膀胱气化不利引起的津液运行失常的病症,比如五苓散。核心病机为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于膀胱,往往影响全身,上、中、下三焦证候皆可见。水蓄于下,则见小便不利、少腹满;水亏于上,则见口渴,"渴欲饮水,水入则吐";水饮困在中焦的心下痞、腹泻等。所以五苓散治水液代谢的疾病应用很广。
2.膀胱气化膀胱具有司开合的特性,这直接影响其贮藏和排泄尿液的功能,司开合从西医角度理解,和膀胱括约肌的缩放有关,从中医角度看,和膀胱的气化功能分不开。对“气化”一词的理解,《内经词典》注解为“阳气运化津液或水液的过程”,因而气化依赖阳气的作用,而产生气化作用的阳气源自何处呢?历代医家也没有定论,三焦相火、气海(上气海为膻中,下气海为丹田元气)、足太阳膀胱经的经气、阳气,也有人认为是肾中阳气。相对而言,肾与膀胱相表里,关系更为密切,我们认为促进膀胱气化的是肾气,比如金匮肾气丸、真武汤治疗小便异常属于壮肾中的阳气来改善膀胱气化。
另外,除了虚与寒,膀胱湿热也会阻碍膀胱气化功能,明初戴元礼首先提出“膀胱湿热”,提出膀胱湿热可以表现为滑精病症,其实是膀胱湿热扰动精室。膀胱湿热证可以表现为膀胱本腑病症和膀胱经湿热病症两类。膀胱本腑病症主要表现为小便混浊、小便不利、尿频、尿少、小便淋漓涩痛、血淋、石淋、癃闭等。膀胱经湿热证即按经络循行涉及到腰痛或皮肤、腺体的化脓、皮肤疱疹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