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内分泌治疗在乳腺癌的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目前多项研究及权威会议均认为,部分乳腺癌的术后辅助治疗期限为10年。
骨是激素反应性器官,内分泌治疗抑制性激素后,可以导致骨质丢失,严重者会出现骨质疏松,患者常表现全身疼痛(疼痛部位多位于颈、肩、腰、背,活动或劳累后加重)、乏力、不适等症状。严重的骨质疏松甚至可导致骨折,使得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髋骨骨折,1年后死亡率高达20%,永久残疾率高达30%。
因此随着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时限的延长,骨质丢失更应引起临床医生及患者的重视。
骨质疏松诊断标准
目前,医院多仍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标准,基于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腰椎骨密度(BMD),以同性别、同种族正常成人的峰值骨量为正常参考值:
正常骨量:BMD较正常成年人平均值低1个标准差以内;
骨量减少:BMD较正常成年人平均值低1-2.5个标准差;
骨质疏松症:BMD较正常成年人平均低2.5个标准差以上。
严重骨质疏松症:符合以上标准并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BMD较正常成年人平均低3个标准差或以上无骨折,也可诊断为严重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通常用T值表示,T值=(测定值-骨峰值)/正常成人BMD标准差。
内分泌治疗期间该做哪些防护措施?
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根据《原发性骨质疏松诊疗指南》中提出的,绝经后妇女每日钙摄入推荐量为mg,膳食营养调查显示我国老年人平均每日从饮食中获得钙约mg,故平均每日应补充的元素钙量为-mg。绝经后妇女维生素D推荐剂量为-IU(10-20μg)/d,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时,剂量可为-IU/d,并检测血清25-OH-VitD浓度,以了解患者维生素D营养状态。
另外,还应当有适度锻炼,戒烟,限制酒精,预防摔倒,限制或减少某些药物的应用。
药物治疗有哪些?
治疗的药物包括双磷酸盐、单克隆抗体和激素类药物。
常用的双磷酸盐有唑来膦酸(不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肾功能损伤、下颌骨坏死等),其它双磷酸盐有阿伦膦酸盐(alendronate)和伊班膦酸等。
地诺单抗(Denosumab,60mg)可以用于治疗绝经后有高骨折风险的患者,也治疗乳腺癌接受内分泌治疗后有高危骨折风险的患者。
激素类药物有雷洛昔芬(Raloxifene)和甲状旁腺素等。
值得注意的是,骨质丢失也可能是乳腺癌患者先前存在的情况,所以治疗前、治疗后应动态评估患者的骨折风险,检测骨密度值。
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的认识:中医学无骨质疏松症之病名,一般将其归于骨痿、骨痹、骨折、骨极等,另外尚可以局部的典型症状归为腰痛、足跟痛等。其临床表现以腰背四肢胫膝疼痛、齿摇脱落、龟背、甚或易骨折等症状为主,或有耳鸣耳聋、盗汗、骨蒸潮热,或遗精,或畏寒,或乏力食减、面色萎黄、少气懒言,或遇天气变化疼痛加重等伴随症状。其病因病机主要为以下几方面:
肾虚:“肾主骨、生髓”,《素问·痿论》曰:“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肾藏骨髓之气也”,这些充分说明骨的生长、发育、修复,都有赖于肾之精气的滋养和推动,肾气充足则骨之生化有源,坚固,强健;肾气不足,则骨失所养,脆弱无力,甚至骨折。综上,中医学认为肾虚是骨质疏松的根本原因。
脾虚: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上输于肺,下归于肾。《内经》
曰:“夫精者身之本也”。肾精与脾精互相依存,互相补充。先天之精依赖于后天脾胃运化水谷之精微充养,如后天脾胃虚弱,运化失职,使先天之精无以充养,势必精亏髓空,而百骸痿废,骨骼失养,则骨骼脆弱无力,终致骨质疏松症。
血瘀:
肾虚为本,元气虚衰,无力鼓动血脉,血液运行迟缓,脉络瘀滞不通,同时,脉道中气血虚少,必然导致血瘀;血液瘀滞,经脉不畅,水谷精微得不到布散,不仅脏腑因濡养不足而衰弱,骨髓也因此不得充润,骨骼失养,发为“骨痿”。瘀血一旦形成,不但在局部产生疼痛症状,而且使气血运行障碍,营养物质不能濡养脏腑,引起脾肾俱虚,骨骼失养,脆性增加,加重骨质疏松症。
中医药如何治疗骨质疏松?
基于肾虚为本,兼有脾虚、血瘀等病因病机,临床运用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多以“肾主骨”的理论为出发点,以补肾中药为主,阴阳双补,并配合健脾益气及活血化瘀之品对症治疗。
医院中医乳腺科的乳癌术后方中设有的淫羊藿(仙灵脾)、肉苁蓉、茯苓、白术、黄芪、莪术等暗合骨质疏松的治疗原则,即健脾、益肾、活血,同时还常会选用补骨脂、骨碎补等温阳益肾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