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的中医防治

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又叫卒中。因本病起病急剧,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以风性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风名之。

中风有外风和内风之分,外风因或受外邪(风邪)所致,在《伤寒论》名曰中风(亦为桂枝汤症)。

内风属内伤病症,又称脑卒中多指内伤病症的类中风,多因气血逆乱,脑血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塞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为主要表现。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

一、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酗酒,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引动肝风,夹痰上扰,可致病发。

气候变化

气候的骤然转变,影响血脉的运行,而导致本病的发生。

情志郁怒

五志过极,心火暴肾,可引动内封而发卒中。临床以暴怒伤肝为多,至于忧思悲恐,情绪紧张均为本病的诱因。

劳累过度

因操劳过度,形神失养,以致阴血暗耗,虚阳化风扰动为患,或纵欲伤精,谁亏于下,火旺于伤,发病之因。

血液瘀滞

气滞血行不畅或气虚行无力,而致病发生

二、

临床表现

中医根据病情的轻重和病位的深浅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

一般无神智变化,突然发生口眼喎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的属中风中经络。如果由神志不清昏迷的则为中脏腑。

三、

辨证施治

肝阳上亢,风火上扰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降,舌苔薄黄,脉玄有力。

治则: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主治:镇肝熄风汤加减。

方药:怀牛膝,代赭石,龙骨,牡蛎,白芍,玄参,龟板,天冬,茵陈,川楝子,生麦芽,甘草。

风痰淤血,痹阻脉络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黯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则:祛风、养血、活血、化痰、通络。

主方:大秦艽汤加减(大秦艽汤羌独防,芎芷辛芩二地黄,石膏归芍苓甘术,风邪散见可通尝。)

方药:秦艽、羌活、独活、防风、当归、白芍、熟地、川芎、白术、茯苓、黄芩、生地。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症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咳嗽痰多,舌苔黄腻脉弦滑。

治则:化痰通络。

主方:涤痰汤加减。

方药:胆南星、全瓜蒌、生大黄、芒硝、半夏、陈皮、茯苓、甘草。

气虚血瘀

症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既白光的。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苔薄白、脉沉细。

治则:益气活血。

主方:补阳还五汤。

方药:黄芪、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

阴虚风动

症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降,脉细弦。

治则:滋阴熄风。

主方:大定风珠。

方药:鸡子黄、阿胶、地黄、麦冬、白芍、龟板、五味、甘草。

典型案例李某男38岁患医院抢救,脱离生命危险后找我就诊时语言不利,右腿肢体活动不便,小便多,行走时不自主遗尿我给他用地黄引子以滋补肝肾,化痰开窍配合针灸并要患者自己做康复功能锻炼三个月基本康复。半年后上班开车。

四、

预防保健

重视中风先兆症象

留意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昏沉嗜睡等先兆中风现象,一旦中风发作,医院诊治。

饮食结构合理

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为宜,适当多吃豆制品,蔬菜和水果,戒除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

及时治疗诱发病

可能引起中风疾病,如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及肥胖症。

消除中风诱因

如情绪波动,过度疲劳,用力过猛等。按照中医的养生法则生活。

户外活动注意

外出活动要适应环境温度,防治跌跤,动作要缓慢。

版权声明:

本文封面图片源于网络。由潍坊至善堂医馆(hantang)推荐发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行云

赞赏

长按







































最好的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北京中科白殿疯醫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omians.com.com/zfbs/424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