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胆汤是中医临床常用方剂之一,被收录在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中。《外台秘要》还标明其方源于《集验方》,且云“出第五卷中”。据考证,《集验方》乃南北朝名医姚僧垣所撰,原方由生姜、半夏、橘皮、竹茹、枳实、炙甘草六味药物组成,所治之证为“大病后,虚烦不得眠”之虚寒证。宋·陈言《三因方》将该方加以化裁,加入茯苓、大枣两味药,仍叫做温胆汤,主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梦寐不祥,或异象感惑,遂致心惊胆摄,气郁生涎,涎与气抟,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即“虚烦证”和“惊悸证”。凡心胆虚怯之证皆可服用此方,而并不限于“大病后”,从而使该方的适用范围明显扩大。
《黄帝内经》曾云:“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凡神志类疾患出现情志不遂,胆失疏泄,心烦易惊等,依据多年临床经验,均可以温胆汤加减用治于包括神志疾患在内的多种疑难杂症,取得良好疗效,尤其是儿童多动症,如辨证施治正确,效果也是很不错。儿童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国内外调查发现患病率3%~7%,男女比为4~9:1。部分儿童成年后仍有症状,所以应该早期通过相应治疗以免影响学业、身心健康以及成年后的家庭生活和社交能力。
如曾治某小学三年级男学生。患者上小学一年级时学习成绩优秀,到二年级时成绩下降,现平时测验经常不及格。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与周围同学说话打闹。放学后在路上玩耍,不按时回家。作业杂乱无章,晚上需拖至10时以后才能在家长帮助下做完作业。大便干,小溲正常,夜间不排尿。有时胃脘不舒。脉弦略数,舌红苔白腻。就诊时不能安坐,把帽子摘下在诊室乱抛,不能认真回答问话。证属胆经痰热内扰,为“儿童多动症”,治以清化痰热,予温胆汤加柴胡、黄芩、石菖蒲、生地、生牡蛎、钩藤、菊花等,同时叮嘱饮食应清淡,忌食辛辣、肥甘等。服上药五剂后,老师反映课堂上多动有所减少,舌红苔白腻,喜冷饮。上方再进六剂。隔日一剂。三诊时课堂上能安静听课,放学后及时回家,做完作业才玩耍。学习成绩有明显提高,由于同时因能遵守纪律,学习成绩提高,得到老师表扬。就诊时能与医生配合,已无明显多动现象,舌苔薄白略腻。再以前法进治。七剂,每周服2~3剂,以巩固疗效。
一般来说,温胆汤在运用时其适应证应具备两组症状:一是神志方面症状如惊悸(胆怯)、健忘、头晕、头痛、失眠等;二是消化系统的症状,如食欲差、恶心、腹胀满、大便不调(或溏、或秘)等。其脉弦或弦滑、其舌苔多薄腻。不论何病,若属温胆汤证均应见有上述两组症状之一,甚至两者兼见,就可应用本方加减,否则不宜使用。
翟双庆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医大师王玉川名医工作站负责人。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师从全国名老中医、《内经》临床大家王洪图先生,擅长运用中药治疗精神、神经、心脑血管、呼吸及消化等系统内科疑难杂病及小儿多动症等儿科疾病,尤其对癫痫、小儿多动症、抑郁症、顽固性失眠、更年期综合症等疾病具有独特的学术见解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门诊时间:周日下午第二诊室
翟双庆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