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床如何治疗中风

中风,古称“卒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在发病之前,患者常会出现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精神疲乏以及情绪急躁等先兆症状。一旦中风发作,患者可能会突然昏倒,人事不省,或者虽然神志尚清,但却出现口眼歪斜、言语不清、半身不遂等症状。这类疾病的患者多为中年以上人群,由于其发病急骤,症状变化多端,犹如风性善行数变,又如同石矢之中的,故得名中风。在病因方面,中风的发生通常与肾阴不足、肝阳偏亢有关,这多因房室不节、劳累过度所致。此外,体质肥胖、饮食不节、湿盛生痰、痰郁化热等因素也会增加中风的风险。当遭遇忧思、恼怒、嗜酒等诱因时,可能导致经络脏腑功能失常,阴阳偏颇,气血逆乱,最终引发中风。根据症状的不同,中风可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种类型。中经络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清等经络症状,病情相对较轻。而中脏腑则表现为肢体瘫痪、神昏、失语等脏腑症状,病情较为严重。若中经络症状反复发作,病情可能由轻转重,进而发展为中脏腑症状。相反,若中脏腑患者在救治后病情得到控制,症状由重转轻,亦可能遗留经络症状。在治疗方面,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对于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血管痉挛等病及其后遗症,也可参照中风的辨证治疗方法进行施治。

体针

(一)中经络,病邪缠绵于经络之间,虽病情相对较轻且缓,然而其症状亦不容忽视。症见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眼歪斜,舌蹇语涩,虽神志尚清,却已显露出气血不和,经络瘀阻之象。舌苔黄腻,脉多弦滑而数,皆是湿热内蕴,气血不畅的明证。

对于半身不遂之症,治则当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为主。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意在调和三阳之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流通。上肢可选曲池、肩髃、合谷、外关等穴,下肢可选足三里、解溪、环跳、阳陵泉、昆仑等穴。这些穴位皆为三阳经之要穴,能调和气血,舒筋活络,有助于恢复患肢的运动功能。若病程迁延日久,患肢往往发生广泛性的筋肉萎缩或强直拘挛。此时,可根据上下肢经脉循行路线,分别选用手足三阳经的要穴,如上肢可加刺大椎、肩髎、阳池、后溪等穴;下肢加刺腰阳关、风市、悬钟等穴。对于关节强紧之处,可加刺相应穴位以舒筋活络,如肘部强紧加曲泽,腕部强紧加大陵,膝部强紧加曲泉,踝部强紧加太溪,手指强紧加八邪,足趾强紧加八风。此外,语言蹇涩者可加刺廉泉、通里以通利舌窍;肌肤不仁者可用皮肤针轻叩患部以调和气血,促进肌肤恢复知觉。

在治疗过程中,一般直刺,初病可单刺患侧,久病则刺灸双侧。初病宜泻,久病宜补。留针15~30分钟,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10次为一疗程,需持续治疗以观后效。对于口眼歪斜之症,治则亦当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取手足阳明、太阳经穴为主,意在调和阳明、太阳二经之气,疏通面部经络。口?可选地仓、颊车、合谷、内庭等穴;眼斜可选阳白、攒竹、承泣、昆仑、养老等穴。这些穴位直达病所,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口眼歪斜之症得以缓解。在针刺过程中,可采用沿皮刺、斜刺等方法,如颊车透地仓等。初起单取患侧,久病可取双侧。针后可以加灸,亦可拔闪火罐以加强疗效。如此治疗,可望使口眼歪斜之症逐渐改善,恢复面部正常形态。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74%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fengazl.com/zfbs/1369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