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脑中风发病率排名世界第一,比美国高出一倍。近二十年监测结果显示,脑中风年死亡人数逾万,年增长速率达8.7%。
但是需要大家注意的是,脑中风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其中。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的中风风险也十分突出。在中风的两大类别中,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6倍,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
一、脑中风是什么?
脑中风其实就是脑卒中,医院都会有一个非常醒目的标识、急救通道,就是“卒中中心”,是指突然发生的大脑中血液循环障碍的问题。
这个问题发生时,人的大脑中会有严重的堵塞、血块的问题,会严重阻碍血液营养的供应,这时,就像是你的身体扎进沼泽中了,如果不及时把你拉回来,那就会深陷其中,因此,当中风病发时,急救通道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中风远不是急救就够的,病发时对你的大脑是会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害的,邪毒也容易长时间的淤积,最后就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容易出现半身不遂、话说不清楚等诸多问题。因此,除了需要急救通道外,更重要的则是能提前预防。
如何预防脑中风?
首先就是不能忽视中风的前兆。
在中医看来,中风问题虽然病发得非常急性,但问题并不是一日而蹴的。
之所以会发生中风,关键就是随着年龄增加、身体精力不断的消耗后,身体处于一个正气虚弱的过程,不仅是外邪更容易入侵,内部的脏腑状态也不稳定,尤其是肝风内动。这是因为随着阴津的消耗,已经压制不住肝阳了,躁动的肝阳便容易直冲上头,从而阻碍气血的运行,最后就是众多垃圾不断堵塞脑血管。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阴津的损耗、气血的阻碍,这就容易让人经常感觉乏力、手脚麻木、嗜睡,还容易影响到眼部,看不清楚东西,还经常有头疼、眩晕感。面对这些威胁,其实最重要的就是要清除脑血管的垃圾,帮助恢复气血的正常流通。
二、脑梗死发病前都有什么征兆?清代名医王清任早有详细记载那么脑梗死发病之前,有没有征象可查呢,是否可以根据这些症状避免脑梗死的发生?清代名医王清任追问大量中风病患者发病前的情况,总结出了中风病发病之前的种种征象,给世人以警示。
1.有偶尔一阵头晕者,有头无故一阵发沉者;
2.有耳内无故一阵风响者,有耳内无故一阵蝉鸣者;
.有下眼皮长时间跳动者,有一只眼睛渐渐变小者;
4.有无故一阵眼睛发直者,有眼前长见旋风者;
5.有向鼻中攒冷气者;
6.有上嘴唇一阵跳动者,有上下嘴唇相凑发紧者;
7.有睡觉口角流涎沫者;
8.有平素聪明忽然无记性者,有忽然说话少头无尾、语无伦次者;
9.有无故一阵气喘者;
10.有一手或者两手颤抖者,有手无名指屈而不伸者;
11.有胳膊无故发麻者,有腿无故发麻者,有肌肉无故跳动者;
12.有手指缝/脚趾缝阵阵出冷气者,有两腿膝缝出冷气者;
1.有腿/脚无故抽筋者,有行走两腿如拌蒜者;
14.有心口一阵发忙者,有心口一阵发空者,有心口一阵发堵者;
15.有头项无故一阵发直者,有睡觉自觉身体发沉者。
以上诸种症状,均可为中风病发病前征兆,但因其无痛无痒,无寒无热,不影响饮食起居,所以最容易被忽视。上述症状均是人体元气减亏导致的,这也是中风病发病的根本病机。
如果年过四十,而平素身体无恙,忽然出现以上一种或几种症状的话,一定要引起重视。要及时监测自身的血压、血脂、血糖等,因为有“三高”的人中风病发生的风险要远远增加。
三、中风圣方,治一切中风后遗症(补阳还五汤)中风,自古以来,王清任认为呢就是元气亏损,气血瘀滞。这位清朝医林怪杰用毕生经验总结出四个字:补阳还五。
补阳还五汤是王清任的传世名方,以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效,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一个常用方。从名称来讲,补阳还五是一种比喻,如果把人体的阳气比做全部是十分,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百分之百,凡一侧偏废,在王清任认为是半身无气,半身无气不能推动经络气血运行,造成半身偏瘫。
人健康时有十成阳气,所以通过这个方子,益气活血,把身体十成阳气中失掉的五成补回来。半身的元气是还五,还那个丢失的百分之五十的意思。这是一种比喻。从名字说明,中风是阳气不足。这里主要指气虚。
人身之阳气,虚累的人能剩下七成八成,声音就不嘹亮了,如果再弱呢,剩下六成的时候,就老容易打困,看到凳子想坐,看到床想卧。如果剩下五成,立马手麻半边身体用不了,身体的能量啊,只够一半用,所以干脆把一半归并到另一半,免得两边都用不上,就是这么个意思。
补阳还五汤是中药队伍中赫赫有名的战将,领军者为黄芪,它率领归尾、地龙、赤芍、川芎、红花、桃仁六员大将组成了一支目标一致的攻坚队伍。黄芪一般用生黄芪,量大。它补气,通过益气来通络,来活血,体现出气能行血,就是说气是血液运行的动力,重用黄芪补气,自是气壮血行了。黄芪还有固摄作用,固摄经络之气。中风之后,经气大虚,不但需要补气,还要固摄经络之气。为君,利用它大剂量;生用,有固摄特点。
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祛瘀,这些在血府逐瘀汤里都有,也就是说王清任最喜欢用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它们是四大金刚,加上归尾、地龙更有通经疏络之效。地龙通经活络,善于奔走,将黄芪之气周行全身,将赤芍川芎等活血祛淤之效带至需要之处。
当归,古人称“十方九归”,可见当归这味药确实不简单,许多传统中药方剂中都离不开当归。药王孙思邈称当归为“血中圣药”,明代医家李中梓说:“能令诸血各归其所,故名当归。”
但是我们在用的时候要注意区分当归身和当归尾。补血养血用当归身,活血破血用当归尾!同样的药,不同的部位,就有不同的功效,似乎有些令人费解。但我们一想,还是可以想得通的。比如,当归身,它是守得,而当归根须却是向下生在泥土里,不断往泥土深层次游走,把土里营养物质吸收过来。
这样一静一动,当归身守而静,故能补血、养血,当归须走而动,故能活血、破血。守静下来就是补,走动起来就是活。
所以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个植物它是什么样的形态、长在什么地方,就大概知道这药是什么用途。方中黄芪用量独重,但开始可先用小量,效果不明显时,再逐渐增加。原方活血祛瘀药用量较轻,使用时,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大。
这个方子,需久服才有效。因为毕竟活血通络药量小。黄芪益气活血通络能够振衰起废,它是一个缓治过程。而中风到后遗症阶段,要恢复是比较缓慢的。王清任自己要求,他提出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一般隔几天当中,吃上个一两副,原话是:“服此方愈后,药不可断,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养生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