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风火痰瘀虚共同为患的现代中医

一般认为高血压主要病位在于肝、肾、心,病之本为阴阳失调,病之标为风、火、痰、瘀,是虚实相兼的疾病。

衷敬柏等统计71位医家的90篇高血压诊疗经验的文献,总结出高血压涉及的中医病名有14种,眩晕、头痛较为公认;病因内因为精气衰退、禀赋阳盛阴虚,外因为情志、饮食、劳倦及房劳;病机为脏腑阴阳平衡失调,主要为肝肾阴阳平衡失调;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火、痰、瘀、虚;病位以肝肾为主,涉及脾、心。

项成刚等认为,情志失调伤肝,可出现肝阳上亢高血压;先天不足或生活失节致肾阴虚,出现阴虚阳亢高血压;忧思劳倦伤脾或劳心过度,心脾受损,致痰浊上扰,土壅木郁,肝失条达而成高血压;或脾阴不足,血失濡养,肺失肃降,肝气横逆而发高血压。其病机要点为虚、火、风、痰、气、瘀6个方面。

张艳认为高血压是由于禀赋肝肾不足,血脉亏虚的基础上,复加后天饮食不节、起居失调、七情过用等综合因素作用下,长期渐积而成。

韩学杰等认为,高血压的辨证应以虚实为纲,虚者多因劳倦过度、饥饱失时、失血伤精、醉酒大怒等损伤气、血、阴、阳而发;实者则因痰、因风、因火、因瘀发病;也可因七情、外感、带下等其他因素发病;他还提出“痰瘀之毒”是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要病因,“痰瘀互结、毒损心络”是其发病的根本病机。

周忠民等认为,高血压的发病因素是肥胖、摄入食盐过多、嗜酒、精神紧张,其病位原发在肝脾,后波及心肾,其病变初起多气郁湿阻,后渐酿热夹痰化风化火,而其基本证候是肝郁脾湿、升降失司。

有医家根据体质来辨证,钱岳晟等在研究高血压过程中,从生理和生化角度探讨高血压患者不同表型与中医体质分类的相关性,将其分为阳亢质与痰湿质两大类,结果显示,痰湿质患者较阳亢质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减少明显,血压负荷增大,提示高血压痰湿质患者可能容易发生靶器官损害。

有人从气血的角度来认识,张磊则认为,水火失济,相火妄动,鼓动血脉贲张,气血逆乱;或相火虚衰,水寒湿盛,阻塞脉道,导致气血失和,供求失衡而致高血压。

赵永华认为营卫失调是高血压中医病机总纲。他认为外感阳热之邪,内生风火,扰乱营卫二气正常循行。卫本属阳,两阳相合,使卫气过度充盛脉络,营血随之而至,即成《素问·痿论》所说“色赤而络脉溢”。营卫交感气化失常,济泌津液失度,津液不从正化而生痰浊,导致血瘀,津停,痰浊壅阻于络脉,络脉过度充盈,血压升高。营卫气机逆乱,气血运行失常,挟痰挟火,如直冲犯脑,阴络伤则血内溢,阳络伤则血外溢,而发为中风危候。血压持续升高,日久则伤及营卫本身。《素问·疏五过论》说:“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营。”营卫本赖脏腑所充助,复助脏腑气血生化出入,营卫亏虚,必然累及脏腑,更易被邪所扰,造成营卫气机与气化同病。因营卫根源于肾,故高血压后期以肾的阴阳两虚为主。

孟宪亮从肝胆的气化关系入手,首先阐述肝胆对人体气血、水火的调控作用及肝胆气化对人体正常血压的影响,近而从肝胆气化失司的角度详细探讨高血压的中医病机。或肝气上逆,血随气升,或肝火上炎,气血并逆;肝胆枢机不利,水火逆乱,或阴亏血虚,水不涵木,阳亢化风,或津亏失润,脉道滞涩,或聚湿成痰,阻滞气血,凡此种种,皆可导致气血失和,血压升高。

有医家认为高血压病因病机复杂,要全面辨证。陶有青提出高血压的中医病机辨析:当首辨脏腑,次辨阴阳,三辨气血,再辨虚实,其他辨证因素。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ongfengazl.com/zfbs/12698.html


当前时间: